“而我邵年時,能夠從逆境之中強撐著支撐下去,并將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是與村子里的長輩們的幫襯是分不開的。”
“故而這次過來,小子要特意來感謝一下村長,喏,這禮物是邵年時今日在初家上工所得,不是什么貴重的東西,希望村長莫要嫌棄。”
這話說的文縐縐了許多,連鄉野之中慣用的俺字兒,也不曾再說。
邵年時將自己的啟蒙先生的李管事的話記在了心里。
他越是到了大的城市去做工,越是要讓自己的身份,符合那里的環境與氛圍。
否則,明明是在城市之中生活,非要用那鄉間的俚語,無端的讓人鄙視不說,也失了主家的面子。
所以從現在開始,邵年時就將這種習慣潛移默化到了自己平日的生活之中。
哪怕是對著自己最熟悉的鄉人,也盡量不再用當地的方言來與其對話了。
說完,邵年時就將手中的禮物遞了過去。
只不過他并沒有直接送到老村長的手中,反倒是站起身來,遞到了仍在院子之中與兒媳婦一起準備飯食的村長嬸子的手中。
“這是三丈三的細布,足可以做一家人的褂子,說不得還有些富裕。”
“這些筆墨紙硯,是我聽說小濤弟弟就要進學,故而特意準備的,適合新學生當用的文具。”
“都不是值錢的東西,萬望嬸子不要嫌棄。”
這么實在的東西,誰家會嫌棄啊。
接過布料與筆墨的嬸子,稀罕的摸索了好幾把,在看到屋內的老頭子朝著他點點頭了之后,就將東西往胳膊上一夾,愉快的收下了。
至于邵年時則是再一次的返回屋子,與老村長談起了正事兒。
“不是俺說啊,娃娃,你咋改了名字嘞,叫那個啥邵年時,倒是挺順嘴的,就是文縐縐了一些。”
而邵年時回答的時候卻帶了幾分自豪:“村長伯,你是不知道,因為我活的干的利落,已經被初家老爺調到了聊城縣城里邊去做小掌柜的了。”
“故而為了今后的生意來往,老爺就為我改了一個名字。”
“我與年時有緣,又姓了邵這個姓氏,加在一起的寓意更是出彩,故而從此往后,我就叫邵年時了。”
“對了,村長,說到去聊城上工的事兒,我在這里要先給你備個案。”
“聽了初老爺家的張管事的對聊城的鋪子的描述,我覺得那是一個有大發展的鋪子。”
“現如今,生意是做的清淡一些,用不著多少的人手。”
“可我有信心將它給做大做強,到時候少不得要找幾個人前來幫襯我的。”
“用初家本身的仆役,好是好了,可我總覺的身后沒個照應。”
“因為我與初家老爺簽的工契,只剩下了兩年三個月的時日。”
“到了契約期滿,我總是要出來單干一些買賣的。”
“那時候,我也希望能有信得過的同鄉,能夠互相幫襯一把。”
“所以,這一次,若是我將那聊城的糧食鋪子做成了,我希望村長家的二哥,初二根,能來縣城里幫我這個忙。”
“二哥可以先從小伙計做起,若是將店子做的再大些,跟在我身后做個二掌柜的也不是不可以。”
“村長伯,你覺得我的建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