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邵軍,來!到哥哥這邊來聊聊!”
“跟我們說說這田督軍是什么來頭,不會因為我們過去了之后,就自動的歸屬到北洋一派了吧?”
“是啊,是啊,我還是偏向于南方革命軍的。”
“聽說他們才是秉承了孫中山大總統的意志,真正的想要解放民眾于水火的義軍呢。”
“還有,南北對峙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東北的張作霖對北方政府的掌控也越來越霸道。”
“別到時候南北對峙了之后,這山東督軍也跟著摻和進去吧?”
“他莫不是一個親張派!”
對于自己學校的上兩界的學長的擔心,初邵民十分貼切的展現了他一問三不知的少爺形象。
但是通過他磕磕絆絆的對于山東境內的軍事分部的介紹,還是有不少的人發現,這山東軍閥之中一個十分有趣的特點。
那就是本土兵的扎根性,以及上層指揮官的流動性。
何所謂士兵的扎根性?
那就是山東軍閥手下所掌控的軍隊,一共是三個旅的兵力,分別是二十旅,第五旅,以及山東督軍直轄的精銳警備旅。
而這三個旅對外的一致說法是,山東只有一個整編師的兵力。
但是真正的見識過山東部隊的編制,或者說他們的編制方法的人,卻是對山東這一代代的督軍的雞賊與陰險那是有了相當的認識。
為什么這么說呢?
旁的軍隊,一個師的編制為10000-12000左右的士兵。
有些小軍閥為了面子上好看,對外宣稱自己是一位師長,但是實際上手中可用的兵也只不過才有五六千人的規模罷了。
但是這山東的征兵呢,卻正好是反著來的。
這一個師的編制為25000-30000左右。
那么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那就不得不說一下山東督軍的上層結構的流動性了。
就因為他們緊挨著京津冀,但凡北邊的政府有個什么動蕩的,這是一定要拉上山東的督軍的。
這斗爭勝利的體現什么?
那就是所控制的地盤與軍隊的多少來體現啊。
現在,是我有話語權,那么這山東的督軍就要我的親信來當,明天我被你們合伙的給陰了,那也成,那山東督軍的職位我就讓出來嘛。
這新政府開了不到幾年,山東任上的督軍換了八個。
也無怪這些被換上來的督軍,一來到山東這個地界上就放下身段,拼命的拉攏本地的上層人物,為自己拼命的謀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