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院子的后座房,被改造成為一個不小的雜貨鋪,交由柯老太太和柯老爺子消遣時間。
漢克士的開辦,讓應晏和柯美虞多了不少門路,從百貨大樓拿到一些熱銷貨的代理權,放到雜貨鋪里。
雖然還沒到七八年徹底放開,但是今年六七月份開始,京都市場上已經有些個人經營的小攤子。
所以他們家的雜貨鋪還稍帶些柯老太太和柯母做得糕點、縫制的布袋、掛件,當然也有柯老爺子與柯父用藤條編制的小物件或者木頭制成的儲納盒。
還別說,自家制的東西比較貼合實際,是最為暢銷的,尤其是老太太用鮮艷粗布拼接縫制的布袋上還縫上布花,又帶了縫紐扣的布偶,濃濃民族風,瞬間成為了流行,深受女大學生的喜愛,供不應求。
為此,柯老太太就拉著自己剛認識的一幫會繡花的老姐妹,一起趕工給孫兒們賺點零食費。
老爺子也召集一幫老頭跟藤條和木頭較起勁來,還頗有規模。
家里的房子是自己家的,沒有昂貴的攤位費,店里的貨物是百貨大樓寄售的,沒有任何成本。
家里不指望倆老人養家糊口,只是尋點事情做,日子過得滋潤些。
所以他們給老伙計們的工錢比較高,嘮嗑的空,就輕松地干完活了,一個月下來可比臨時工賺的多呢
老兩口成為社區的名角,誰提起他們都忍不住豎起大拇哥,覺得他們心善,不為了賺錢,只是為了給大家賺錢補貼家里的機會。
居委會的人敲鑼打鼓上門送了錦旗,往后誰家有困難,就將人往這邊一放。
當然了,倆老人也不是誰都要,得確實能將活做好才行,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吃飯就得勤勞能干。
鋪子里的手工品漸漸多起來,甚至還堆積了一屋子。
應晏到百貨大樓經理那跑了一趟,接著便有小伙子摩三輪將貨物拉走,下午就有人從百貨大樓柜臺上看到貨物了。
而且銷量還不錯,本來大家伙以為柯家賣不動,都不好意思再干了。
如此一瞧,他們干勁更足了,笑著說要將整個京都都鋪上貨,還要賣到全國呢。
旁邊的院落也是秦家的,應晏將其騰空后,給接活的人當作工作地點,形成了小型的加工作坊。
柯老太太和柯老爺子精神氣特別好,每天忙忙碌碌,日子極為有奔頭,覺得越活越年輕,還燃燒著自己為組織添磚加瓦
九月份時,柯父、柯母到自己崗位上報道,正式入職京都大學。
柯家五兄妹和應晏,也去學校報到,開始了研究生的生活。
研究生不跟大學生般,每天都上課,且課業繁重。
他們課很少,大部分是跟在導師身后打下手,幫著完成組織分配下來的項目,或者幫導師帶帶本科生們。
組織還沒有完全放開,外語方面的高材生很缺乏,至少外語教授不多,哪怕到京都大學也是如此。
柯美虞的導師是外語學院的院長,不巧院長前兩天剛接到任務,去國交流學習去了,預計要半年的時間。
他名下的十來個新研究生,便跟著學長學姐,每天埋頭在辦公室翻譯各種枯燥的專業書籍。
而學長學姐們則接一些招待外賓、充當翻譯員、參加電臺節目等露頭露臉的工作。
“哼,他們就是欺負我們新生,誰不知道那些露臉的活,是由豐厚的報酬的,”見一個學姐給大家伙布置好任務離開,柯美虞身邊的女生撇撇嘴小聲地嘟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