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元三年,鳩摩羅什回到敦煌,在鳴沙山潛心修行。
同年,苻堅拜佛圖澄為大秦國師,開始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僧舍。
建元十四年夏,從天竺到西域、從西域到河西走廊,從河西走廊到關中,共有七千佛門弟子來到了鳴沙山。
這七千佛門弟子有精通繪畫者、有精通雕刻者、有精通建筑者、有精通書法者、有精通巧匠者、有精通鐵匠者、有精通地理者、有精通風水者...
他們來到敦煌東南五十里處的一座山麓斷崖上,這就是當年沙門樂尊者相中的地方。
這些佛門弟子穿著普通的僧袍,扛著鋤頭、斧頭、鑿子、錘子、推著木車,拿著畫筆、顏料。
沒有人下令,也沒有人領頭,他們自發地開始在整齊而堅硬的山崖上面開鑿起來。
一位來自中原的畫師在桌案上徐徐展開了一幅畫卷,畫卷之上,千佛佇立,或站或臥,或笑或怒,或喜或悲,不一而足。
畫師抬起頭來,看著眼前光禿禿一片的斷崖,只見其高高聳立,阻絕沙塵。
畫師慨然一嘆:“此崖將蘊千載圣象,可謂人間佛道莫高之地也。”
...
佛門在北方大興,道門也開始在南方大興。
天師府開始派出門中修為高深的弟子,前往南方各地講道收徒。
從北方來的云鶴道人等人,在拜見過桓恕之后,也開始在南方大開山門,布道傳經。
本來晉室南遷之后,那些豪門世族便喜歡談玄。
眼下道門高人紛紛出世講道,更是在南方晉國的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玄修之風。
且不說平民百姓,便是晉室的皇族貴戚、門閥權貴們,也對道門推崇不已。
尤其是晉室所在的江南之地,早有太一觀在此布道日久,道門信眾更是廣大,遍布整個東南半壁。
而且除了太一觀外,還有葛玄仙公這樣舉霞飛升的前列,更是能博得無數人的追捧。
當然,這其中也有另外一個原因。
那就是晉室南遷以后,內斗不斷。許多人早年有雄心壯志,希望能為晉室舉兵北伐,光復中原。
但最后都被軟弱的皇帝和朝堂給耗空了一腔熱血,晉室南遷至今已近數十年,許多人早已經被消磨了雄心壯志。
于是便沉迷于參道修玄,以此來躲避現實。
晉太元五年,太一觀桓恕道長與云鶴道長、孫清崖道長、連山道人會游于會稽山陰縣的蘭亭山麓。
四人于蘭亭山中坐而論道,這一論便是半月之久。
其間仙音妙妙、靈光澈澈,玄妙之聲不絕于耳,世間大道盡顯于前。
到了第十六日,蘭亭山麓已經匯集了從各地趕來的王公貴族,豪門顯赫子弟。
他們都是在聽說桓恕道長在蘭亭山麓與另外三位道友論道時,特意趕過來想要傾聽真意的。
此時在桓恕等人論道的小亭外,已經站滿了人。
這些人都身穿華服,頭戴冠帽,腰帶玉佩、還佩戴著寶劍。
一般的百姓人家肯定沒有這樣的裝飾,足以說明這些人都是非富即貴,甚至是豪閥子弟。
他們靜靜的站在那里,聽著桓恕四人口宣妙訣,闡道說理。
忽然,桓恕正說到一半,竟然閉口不言。
這一下就像是一塊石頭堵在眾人胸口一樣,不上不下地十分難受。
他們連忙朝桓恕看去,但卻無人出聲,只是關切地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