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紛紛對桓玄進行了指責和批評,只有張盛與桓恕始終不發一言。
等眾人火氣散后,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桓恕與張盛。
“不知觀主和天師如何看待此事?”眾人開口問道。
桓恕與張盛對視一眼,桓恕問道:“天師作何想法?”
張盛道:“桓玄為人殘暴,能力低微,且生性酷烈,不配享天子大位。”
“嗯!”
“對!”
“天師說得對。”
眾人紛紛贊同道。
桓恕淡淡一笑,看著眾人說道:“既然如此,那這件事就交給貧道了。”
...
等道門眾修從太一觀回去之后,紛紛發動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人脈勢力。
當桓玄早朝時提出要禁絕道門的時候,遭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一致反對。
桓玄臉色一變,他沒想到自己登基的第一道政令便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
當即桓玄的怒火就上來了,不過還沒等他發火,那些大臣就說道:“陛下,這禁絕道門說起來容易,但也不是馬上就能禁絕的。”
“是啊,陛下,道門如今深得南方百姓信仰。若是操之過急,恐怕會引發民怨。”
“陛下,此事需從長計議,一步一步地來,否則恐怕會有大禍。”
大臣們你一眼我一語,說的桓玄立刻就沒了主意。
因為這些大臣反對的不是禁絕道門,而是反對盲目的禁止,因為這樣一來很有可能再次引發一場孫恩、盧偱那樣的禍亂。
最終,桓玄還是采取了這些大臣們的意見,于是他命令大臣們開始就如何一步一步的在民間禁止道門進行探討。
大臣們滿口應下,但轉頭就拖延起來。
而桓恕這邊,他在經過三日的尋找之后,終于在京口找到了他要找的人,劉裕。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
幼年家境貧苦,年輕的時候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以及賣履的小販。
由于一向貧窮,經常遭鄉里人的賤視,當時的人大多都不賞識他。
劉裕生活的時期,晉國朝政已腐朽不堪,地方藩鎮林立,百姓負擔極其沉重。
后來劉裕從軍,最初加入的是孫無終的部隊,再后來作戰勇敢,屢立戰功,當了孫無終麾下的一名司馬,成為北府軍的一位下級軍官。
隆安三年,孫恩起兵反晉,朝廷官軍幾乎被孫恩的義軍全面擊潰,只有劉裕率軍迎敵,身先士卒,屢次克敵制勝,以少勝多,收編義軍,屢立大功。
并且在天師府的幫助下,不到兩年就全面擊潰孫恩的數十萬叛軍,迫使孫恩投海遁走,最后被周處擒住。
當時的北府諸將都縱兵暴掠,涂炭百姓,唯獨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深得民心。
元興二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晉建楚,同時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殺北府舊將,北府軍幾乎遭到滅頂之災。
次年,劉裕率北府軍殘余兵將一萬七千余人,屯駐在京口,以抵抗桓玄的迫害。
這一天,劉裕正在大帳中與部下商議,如何反抗桓玄。
正說到整頓兵馬之時,賬外忽然有人來報:“啟稟將軍,賬外有一道人。此人仙風凜凜,氣質不俗,說要求見將軍。”
“道人?”劉裕眉頭一皺。
身旁有人提醒道:“莫不是孫恩舊部?”
劉裕冷哼一聲,對兵士道:“不見,讓他回去吧。”
兵士依舊跪在那里不走,劉裕問道:“為何還不領命?”
兵士說道:“將軍,那道人并非孫恩舊部,他說...”
“他說什么?”劉裕問道。
兵士道:“他說他是太一觀的觀主,桓恕。”
劉裕等人聞言,頃刻間臉色大變,隨后倏然站起身來,他目光快速閃動,并且對兵士說道:“快請!快請!”。
緊接著又說道:“慢...我要親自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