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身孤寒,劉裕知道稼穡艱辛,因而平時清簡寡欲,生活節儉,不喜奢侈。
同時在登基之后,劉裕封桓恕為興平真君,進一步確立了道門在南方的地位。
...
與此同時,佛門在北方也開啟了興盛之世。
單是鳩摩羅什一人,便在北方擁有徒眾百余萬。
劉裕雖然收復了關中、中原大地,但北方佛門強盛的格局依舊沒有改變。
佛、道兩家都遵守當年淝水‘道南佛北’的約定,近些年來一直互不干擾。
而且由于佛門在中原和關中大地廣為傳播,致使大量的漢人歸入佛門,也改變了佛門在中原的主要性質。
當年的佛門修士,大部分都從天竺和西域來,如今的佛門修士,大多都變成了漢人修士。
這些從小讀者儒家經典,深蘊華夏文明的漢人進入佛門后,竟改變了整個佛門的面貌。
如今新一代的佛門修士,不僅不對道門抱有天生的深仇大恨,反而開始與道門修士進行了合流。
這個合流并不是同流合污的意思,而是兩家新一代弟子開始了修行上的交流。
這在之前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景象,兩家見面不打起來就算好的了,更別說一起論道交流了。
新一代的佛門修士,將佛門經義進行到了極致。
這些佛門修士不再像以前一樣只顧講經傳法,只顧收取香火錢。
而是開始在講經傳法的同時,幫助貧困之人,救濟四方災難。
他們開始與朝廷割裂,不再幫助朝廷征伐別國,而是靜下心來云游修煉,普渡世人。
天竺來的佛門修士與西域來的佛門修士,他們的手段是粗暴的,也是急于求成的。
然而漢傳佛門修士正在改變這一點,就連鳩摩羅什也極為欣喜。
當鳩摩羅什看到眼下的佛門氣象時,不由欣喜地說道:“如此一來,佛門定能扎根中土,千年不衰。”
隨后,鳩摩羅什與高僧釋道安親自來到淝水,要見桓恕與張盛。
桓恕、張盛知曉他的來意,四人在淝水小亭相聚。
在經過一天一夜的談論之后,兩家各自回去。
半月之后,三百名只有練津化炁的道士從南方北上,進入關中、中原等地傳道。
同時,同樣有三百名只有練津化炁的佛門修士從北方南下,進入江南等地講經傳法。
于是,在漢傳佛門的主導下,佛、道兩家正式合流。
發生在凡間的這一切,被天上的眾位大神都看在眼里。
他們對此十分驚奇,想不到洪荒都難以做到的佛、道合流,居然在這一界被一群下界修士完成了。
無論是佛門諸佛、諸圣、諸菩薩,還是道門的眾多大仙,都看到了此界的潛力。
如果這一界的弟子以后能夠飛升洪荒,那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
要知道,洪荒可不止佛、道兩家,他們只是洪荒里面勢力最大的而已,但在洪荒之中,能夠與佛、道兩家抗衡大有人在。
所以,在玉帝的倡議下,太上老君與釋迦牟尼于天庭中會面。
兩家定下約定,在取走此界一部分氣運的同時,將承擔保護此界生靈、天地的責任。
如果兩家弟子產生沖突,可由他們自己解決,不再演化為兩家的全面爭斗。
就這樣,在洪荒中爭斗了數億年的佛、道兩家,在這個世界竟然心平氣和的坐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