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亭一戰,荀貞、孫策部繳獲得到的輜重,堆如山集;其后,荀貞兵到長安,李傕、郭汜逃跑之際,盡管帶走了不少錢糧,但留下的更多,荀貞的收獲更是豐富。
總而言之,荀貞這次勤王不僅收獲了大功、名望,實利上也是收獲極豐。
這些繳獲,荀貞拿出了少許獻給朝廷,大部分他自己留下了。
朝中的部分大臣,如楊彪、董承等,對荀貞不滿的
其中有一個緣故也正是在此,但他們雖然不滿,但這事兒卻沒法用來抨擊荀貞,因為荀貞把這些財貨留下,財貨軍械留下的原因是光明正大,他和孫策手底下數萬的秦王之師,千辛萬苦打贏了這一仗,不需要犒賞嗎?犒賞完后不需要日常的費用嗎?
琢磨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況且荀貞也不是把繳獲盡數扣留,他還是拿出了很多的一部分獻給朝廷,獻給留學了的,且獻給劉協的那一部分,更是所得繳獲中的精華所在,盡為上等寶物,對劉協的忠誠之心。一是表現足夠,事實上當荀貞要把那些奇珍異寶獻給劉協的時候,其賬下的利源們是有幾個提出了不同意見的,是有幾個覺得非常可惜的,但荀貞壓根就沒有輕松他們現部分給留學自留部分的建議,而是堅持己見,把所有的這些奇珍異寶都獻給了劉協。
事后國家與這些勸說荀貞的栗員們私下議論,說道清等不知,明公之志也,彼等珍寶,與青等眼中故價值連城,然於明公看來不及,一抖兩也不及,一旦兩也不及,一匹布一旦兩也,寶貝在珍奇,寶物在珍奇,能穿嗎?能吃嗎?退一步說,便是拿去賣,又有幾人能買得起,又能賣出多少錢?半點也不實用,還不如悉數獻給劉協博一個中心之名。
郭嘉此話,可以說是真的懂了荀貞之意。
荀貞對所謂的奇珍異寶,那是從來就不在乎的。從他對蔡茂獻給他的那對玉璧的態度上,其實就可看出這一點。得了蔡瑁所獻的那對玉璧之次日,荀貞就把之賞給了諸葛瑾、諸葛亮兄弟,根本就沒將這一對價值連城的寶物當回事。這些且亦不必多說。
既然繳獲極豐,那么此次為屯田購地,自然也就底氣十足,準備的錢財甚足。
眾人於道邊所立之處的前邊,是一大塊經過陳登的購買,已然連成片,并於昨日已轉交給棗祗,辦過了手續,正式成了屯田用地的田地,總共面積有將近兩萬畝。這塊屯田用地上,將會安置五個屯,也即五百屯田兵、民,平均算下,每個屯田的兵、民負責四十畝地。
供這五百屯田兵、民住宿的屋舍群落,剛開始搭建。
屋舍群落分為五處,分布在這塊廣闊的田野上,站在道邊,可以遙遙看到,這五百屯田兵、民中的一些,正在進行建筑;才秋收過了,田間還留著麥茬,余下的屯田兵、民則散布田間,正在驕陽之下,揮汗如雨地清理麥茬。許縣位處兩水之間,以往的潁川郡長吏和許縣長吏,頗是修建了不少水渠,以作灌溉農田所用,眼前這塊田中,就有兩三條或長或短的水渠縱橫貫通。時而有屯田兵、民,光著膀子到水渠邊,或者舀水沖沖汗,或者就著水渠喝兩口水。
荀貞負手望之多時,說道:“元龍,只用了三四日,你就辦下了這第一塊屯田用地,你辛苦了!”問他,說道,“其余的屯田用地,還得多久才能都購買完畢,轉給屯田?”
前兩個“屯田用地”的屯田說的是屯田此措,后一個“轉給屯田”的屯田,是屯田中郎將的代稱。棗祗被朝廷任命的新官,官名就叫屯田中郎將。
亦隨在側的軍府長史袁綏,從懷中取出一張折疊起來的紙,把之展開,呈到荀貞、陳登面前。
這塊紙上,繪制的是許縣周圍的耕地情況。
正中間是許縣縣城,在許縣縣城的四面,畫了或大或小十余個方框。每一個方框,就都是一處屯田的地點。荀貞等所在之處,正是圖中許縣縣城西邊的一個方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