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弘的這一通話沒有半點虛言,都是實話。
尤其那一句“既是為呂布計,也是為南陽江夏的全局計”,更是實話實說,沒有“美化”他此來平春的目的。若換個其它的人,可能會只說此來之目的,是為了呂布的身家性命計,而不會把“為全局計”這話說出,以求取得呂布,包括張遼在內對他的感激,但楊弘沒有這么做。沒有這么做,正就顯出了他與尋常說客不同的高明之處。
這番話入到張遼耳中,張遼聽出了他話里表現出來的真情實意,倒是因此而打消了內心中一點因他“冒昧求見”而產生的猜疑。
張遼猶豫了下,見他這般坦誠,遂也就拿出坦誠的姿態,回答說道“朝廷先后之數旨,連番之舉措,如足下所言,的確像是離間之計。不瞞足下,其實我與高將軍等,也曾數次向呂公進諫,希望呂公能夠不要赴朝。卻先生已經把呂公的此念打消了么若真是如此,那可得要多謝先生了”
楊弘嘆了口氣,說道“呂公此念雖已打消,然將軍的性命之憂,卻尚未解矣。”
“先生一再說我有性命之憂,未知先生此話何意我有什么性命之憂”
楊弘說道“敢請將軍稟退左右。”
堂中其實也沒有什么外人,只有兩個奴婢,張遼就叫這兩個奴婢出去。
等這兩個奴婢下堂,走遠以后,楊弘回過頭來,與張遼說道“將軍,我聽聞了一事,不知真假”
“何事”
楊弘再一次抽了抽鼻涕,說道“我聞之,前年潁川一役,孫文臺之所得為呂公斬者,系因將軍所獻之策故也。敢問將軍,果是如此么”
呂布是因為張遼所獻之策而殺掉的孫堅,盡管呂布和張遼等都沒有就此大張旗鼓的對外宣言,可這也確實算不上是什么秘密,為楊弘所聽聞,張遼并沒有覺得吃驚。
他遲疑了下,回答說道“這個、這個,這個也不能說是因為我所獻策故。我當時確是向呂公獻上了一策,然最終所以得斬孫豫州,實非我之功也。”
孫堅是海內有名的諸侯,因為自己的計策,呂布殺掉了他,按理說,這絕對是應該大肆宣傳的才對,卻現下的形勢如此,張遼又非傻子,他當然是不但不肯宣揚,而且不愿居功,寧愿低調、再低調,故此,他這話說的非常含糊。
楊弘自是知道這個原因,也沒有再做追問,沒有非得強逼張遼承認孫堅之死,他是罪魁禍首,反正是或不是,張遼心知肚明,乃繼續說道“我所言之將軍恐有性命之危,正是在此。”
“我愿聞其詳,請足下示之。”
楊弘像是很為張遼著想和擔心的樣子,憂心忡忡地說道“盡管我已經暫時打消了呂公入朝的念頭,可如我適才所言,呂公淳樸心善,而荀貞之則是個多謀之士,如果荀貞之再用出什么別的計策,我憂之,呂公還是有入朝的可能的而若呂公不再聽我等之勸,真的入朝,則至那時,非僅呂公必會遭不測之禍,便是將軍你”
“我、我怎么了”
楊弘面帶深憂,說道“縱然孫文臺不是被將軍親手殺死,然我憂之,將軍今之獻策之功,到那時候就會變成獻策之罪,孫策,孫文臺之子也,荀貞之,與孫文臺情如兄弟,勢會殺將軍以為孫文臺報仇是因此我乃以為將軍現有性命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