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進到殿中,下拜行禮,說道:“臣荀貞拜見陛下。”
過了一小會兒,劉協的聲音響起:“荀公,請平身。”
應該是因為面對的對象不再是那三個大臣,而是荀貞,故此劉協這會兒說話的語氣平和了一些,但仍存留怒意。
荀貞從容不迫地站起身來,整了一下衣冠,手中捧笏,沒有去看劉協,而是恪守臣禮,目光略往下視,沖著劉協的所坐的龍椅方向說道:“臣剛才在殿外,聽到陛下說話,聞陛下語氣,似乎是在發怒,臣斗膽敢問陛下,不知陛下是在為何事不快?”
劉協說道:“荀公,你來得正好,朕正想請你過來,有件事想要問你。”
荀貞問道:“敢問陛下,是何事也?”
劉協說道:“朕前幾天下了一道令旨,命把董承從河南尹召回,令旨已經下了有兩日,卻是今日朕問起,乃才知道,原來朕的令旨居然還沒有傳出!荀公,若不是朕今日問及,此事朕竟是到現在還不知曉,荀公你說,朕當不當發怒?而朕就在適才,召尚書令來問此事,他推脫給了中書,朕遂又召中書令,結果中書令又推脫給中書丞,一個接一個的推諉,個個振振有詞,……荀公,你給朕評評理,這件事到底是誰對誰錯?”
這話聽入荀貞耳中,不像個皇帝,倒像是一個十來歲的負氣少年,在找長輩給他評理。
不過話說回來,卻是也難怪劉協會以這種語氣和態度,對荀貞說出這樣的話來。
從荀貞勤王,在長安見到劉協伊始,一直到現在,快一年的時間里,荀貞一直對劉協恭恭敬敬,幾乎是無事不順其意,而劉協的天子尊嚴也是從荀貞這里才初次得到,所以當荀貞來到,見到荀貞后,劉協不免就生出這種小孩子似的脾氣。
荀貞轉過頭,看向令尚書令、中書令、中書丞三人,問道:“陛下說的是怎么回事兒?”
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出來,三人卻都甚是惶恐。
比之適才與劉協問答時候,三個人的態度明顯的都恭敬了許多,語氣也惶恐了很多。
尚書令便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詳詳細細,一五一十,半點也不敢隱瞞和夸大的與荀貞說了一遍,說完以后,他頗是委屈,說道:“荀公,圣上有何旨意,先由中書擬旨,然后門下審議,最后下到尚書臺,由尚書臺具體操辦,若是旨意有何不妥之處,尚書臺并亦有駁回之權,這是已定的章程規制。圣上這道召回董承的令旨,卻既非經中書擬旨,又無門下審議,而竟是直接下到了尚書臺,我等自是不敢便就按令行事。”
荀貞微蹙眉頭,沒有理會劉協下旨的程序不對這回事兒,問尚書令說,道:“剛才陛下說,這道令旨已經下了兩日,此事可有?”
“是,這道令旨的確是已下兩日。”
荀貞說道:“汝等既然認為圣上的此旨下的不合章程,那么汝等自當封回,請圣上再令中書擬旨就是,卻為何汝等不及時向圣上回話?汝等是在輕慢圣上么?”
“輕慢”二字說出,尚書令、中書令、中書丞三人嚇了一跳。
這可是欺君之罪,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