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客湊趣,夸大其辭地說道:“少君的恩義傳遍鄉中,鄉人都說:便連高陽里的荀氏也夸贊少君呢!都以與少君同鄉為榮。”
在荀貞來找他的時候,高素沒把高陽里荀氏放在眼里,但這會兒聽了賓客的話,卻歡喜得手舞足蹈,說道:“荀氏也夸我了!荀氏也夸我了!”想那高陽里荀氏天下知名,是黨人中的黨人、清流中的清流,便是士子儒生也會為因他們的一句夸贊而興奮異常,何況高素呢?他沒把荀氏放在眼里是一回事,但得到荀氏的夸贊是另一回事。
高素坐立不安,搓著手,喜笑顏開地說道:“那五千錢是程偃的欠債,我既已不肯收,就不能算我出的。荀君以厚實待我,我不能坐受虛名。”
“少君此話怎講?”
“我要實打實地出錢!”
“出多少?”
“五千,……,不,一萬!”
高素說做就做,撩起衣袍就出門,到了門口,鞋子都來不及穿,只趿拉著,小跑似的,一溜煙到庫房去,命隨從取了一萬錢出來。一萬錢不少了,鼓鼓囊囊一袋子。
他上下打量了一會兒,卻覺得不氣派,好像配不上他那“傳遍鄉里”的“仁厚恩義”之名,改變了主意,說道:“把錢放回去,拿塊金餅出來!……,不,兩塊!”
一塊金餅一斤,一斤值錢一兩萬。他先前那一高興,就主動要出一萬錢;他現在這又一覺得不氣派,一萬錢就變成了三四萬。他門下的賓客們知道他的脾氣,誰也不愿在他高興的時候觸他的霉頭,皆不勸解,只是笑嘻嘻地奉承不止。
……
當天傍晚,兩塊金餅就送到了繁陽亭舍。
高素會送錢過來,荀貞是沒有想到的。雖然沒有想到,但他沒有推辭,對送錢來的高家賓客說道:“貴主有此善舉,實為鄉民之幸。荀貞在此代本亭的里民們謝過貴主了!”與高素的接觸雖不多,但他已漸漸了解了此人姓格,好聽點說是個“重視名聲”的,不好聽點說就是個“沽名釣譽”的。與其拒絕,不如干脆地收下。這樣子,高素反而會更加高興。
等送錢的人走后,亭舍諸人圍聚荀貞身邊,杜買嘖嘖稱奇:“真沒想到,高素居然還能做出這種事?”
繁譚、繁尚兩眼發光,說道:“兩塊金餅,三四萬錢!敬老里那邊最多還缺一萬來錢,剩下的咱們分了吧!”
程偃瞧不起他們兄弟倆,說道:“高素這錢是給荀君的,可不是給你們的!”陳褒問道:“荀君,這錢打算怎么用?”
“大繁、小繁說的不錯,除掉給敬老里的還能剩下兩三萬錢。……,這錢,是高君送來的,咱們當然不能分,而是應該用出去給高君揚名。”
“如何用出去給他揚名?”
“我本就在想,如果只照顧敬老里會不會引起別的里中住民不滿?如今高君送了錢來,正好可以問問其它諸里有何需要,盡數用在里民身上便是。”
所謂“借花獻佛”。將這錢用在諸里的身上,既為高素揚名了,也為自家博得了聲望。可以預料,等這筆錢用完后,荀貞在本亭、乃至在本地的名望將會上到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