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君者有幾人?”
“進庸人也,何足掛齒。”
荀貞笑問道:“最優者是誰?”
“若問最優,有三人不可不提。”
荀貞追問道:“噢?是哪三人?”他一再追問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原因的,有兩個原因。
一則,當今天下的名士太多了,尤其豫州、荊州、兗州這些地方,名士真如繁星璀璨,隨便一個郡縣出來,知名之士少說也在百數。便如潁川郡,只說潁陰城縣,荀氏、劉氏兩大宗族中知名天下的就有十幾二十人。若再加上陽翟、許縣這些地方,陽翟郭、辛諸姓、許縣陳氏,也都是名士多有,才俊盡多。荀貞雖然穿越至今已有十余年,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高陽里,因而,對各地的名士不能盡知。
二來,他雖知道一些三國的“名人”,但大部分都只知其名,不知籍貫。并且現在離三國時代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這些“名人們”中有很多還都很年輕,也許已顯名當地,卻還遠沒有海內皆知,故此,他每見一個外地來的人必會與之交談,問其本地名士,以希望可以多聽到幾個“熟人”。
——希望多聽到幾個“熟人”,并不是說他想把這些人都收攬到手下。以他現在的實力與名望,他深知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兒。他這么做,其實也只是為了“求個心安”、“求個后路”。縱不能結交,但知道了籍貫后,總勝過盲人摸象。何況了,萬一曰后有機會結交到呢?
他看似醉眼朦朧,實則心中清醒,提起精神,傾耳聽樂進說道:“此三人皆俊才豪杰。一名陳宮,字公臺,東武陽人也,剛直壯烈,足智多謀,與海內知名士皆相連接。一名程立,字仲德,東阿人也,身長八尺三寸,美須髯,膽雄謀廣,善決斷,有奇名。一名衛茲,字子許,陳留人也,家資豪富,少舉孝廉,有盛德,郭林宗稱其‘少欲’。”
“陳宮、程立、衛茲?”
陳宮、衛茲兩人,荀貞知道。陳宮不必多言,黃巾亂起后,衛茲以家財資助當時才二十多歲的曹艸,說“平天下者,必此人也”,有識人之明。只是,程立是誰?
他竭力回憶,絞盡腦汁,想起一人,暗道:“莫非是程昱?”
他隱約記得,三國時的名人中有兩個是改過名字的,一個徐庶,一個程昱。程昱改名前似乎就叫程立。身高八尺三寸,個頭真不低,相當后世的一米九了,也難怪樂進單獨把這個拎出來說。
“能被樂進如此隆重介紹,這陳宮與衛茲想必就是那兩個人了,若我所料不差,這個程立如果真是程昱的話,此三人的確稱得上‘俊才豪杰’。”荀貞尋思完,笑著對樂進說道,“文謙,此三人之名,我也有所耳聞。不知你可認識他們么?”
樂進有些慚愧地說道:“此三子皆我郡中名士,我出身寒家,與他們相比便如禽鳥較之鳳凰,卻是只曾聞過其名,未曾見過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