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監門稍一思考,侃侃回答,雖無新意,但斷案本就不需出新,只要中規中距、公正平允就行。荀貞越發驚嘆,又問道:“《小杜律》之外,你還學了什么?”
“父亦通《詩》,擅隸。小人皆有學習。”
“噢?你學過《詩》?我且再考你一考,‘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何篇?是何意也?”
“出自《衛風》,意為淇水曲處,綠竹美盛。謙謙的君子在這里努力苦讀,提高自己的修養,就像切磋琢磨骨角玉石一樣。”里監門說完了,下拜謝道,“謝君勉勵!……,小人以微蔑斗筲之身,能得良師,幸甚至哉!必從君言,如此君子,如切如磋。”
荀貞笑道:“我以美言贈你,你不可沒有回報,以何報之?”
“君下車伊始,先拜三老,其德也高,小人無以為報,愿君能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也是出自《詩經》,本意是形容鄉野賢士的。里監門用在此處,明顯是善禱善頌,祝愿荀貞能早曰名揚天下,升遷府臺。
荀貞哈哈一笑,點了點他,說道:“你這是在祝福我?還是在告訴我,你的老師是鄉野大賢?好一個一語雙關。……,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時尚。”
“時尚?”荀貞嘿然,心道,“這名字起得好。”笑道,“你頭前帶路,引我去拜訪汝師。”隨在里監門后,入了里門,往里中走,他暗自想道:“一個門生就有此等學識,那么那‘十弟子’又是什么樣的人呢?……,宣博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
1,三老和祭祀。
祭祀本就和宗族有關,戰國時“西門豹治鄴”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豹問其故,對曰:‘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用其二三十萬為河伯娶婦,與祝巫共分其余錢持歸’”。
三老不是祭祀的主持,但是卻能因祭祀而征收賦稅。不過在兩漢,這個情況有了變化。從西漢開始,一再限制三老的權力,雖依然尊崇之,但實際上卻將其單純地定位在了“教化”的角色上,再無任何實權。不過,仍保留了其參與祭祀的地位。
2,孝弟、力田。
此兩職之設始自高后,“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到文帝時,改為在地方按照戶口設置,使其走下了廟堂,深入了民間,更好地將教化工作落實到帝國的每一寸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