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荀貞也是其中之一,也有一個他們自己的小圈子,常常相聚的有四五個人。這也是世家大族和寒門子弟的一個不同之處。一人計短,兩人智長。經常受此熏陶,經常身處在這樣的環境里,世家出來的子弟對經書的理解明顯就要比寒門子弟深,眼界也更開廣。
荀攸從案上漆盤中撿了枚青豆,丟入嘴中,舉起剛剛溫好的酒,一飲而盡,亦遠望林外,只見沃野青苗,里聚星羅,嘆道:“如此江山,如此江山。……,如果真能如貞之所言,假設有一曰,朝廷解我黨錮。我必提三尺劍,登天子堂,與英雄謀,為天下除害,還海內晏然。”
荀攸和荀彧齊名族中,但姓格不同。
荀彧更多的是溫文爾雅,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人彬彬有禮,令人觀之如玉。
荀攸因為少孤,又早慧,面對外人的時候,可能表現得很謹慎,才華不外露,甚至會給人一種“此人怯弱”的印象,但作為他自小玩伴兒、對他極為了解的荀貞卻深知他極有膽氣,又因從祖父荀翌被宦官所害,祖父荀曇受牽連被禁錮終身的緣故,對宦官、殲佞深惡痛絕。
竹林外,有兩個人相伴行來。
——
1,庠序。
兩漢的學校,中央為“太學”,地方上郡國為“學”,縣道邑為“校”,鄉中為“庠”,里聚為“序”。
2,四姓小侯學。
小侯,相對列侯而言。
3,天子的個人愛好。
漢靈帝“躬秉藝文,圣才雅藻”,“善鼓琴,吹洞簫”,熱衷創作,“作《追德賦》、《令儀頌》”,“自造《皇羲篇》五十章”。
鴻都門生和宦官有著天然的同盟軍關系,一則,二者都受到儒生的排斥;二則,漢末之時,“士大夫崇經義,而閹宦尚文辭”,宦官們大多也都是“才藝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