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聽完了案情的曲折經過,稍微放松了一下坐姿,說道:“原來案情竟如此復雜。”令仍在不住磕頭的程三和他兒子停下來,抬頭問圍觀旁聽的鄉民們,“你們以為覺得此案該怎么判?這程三之子是算毆父還是不算呢?”
圍觀的鄉民大眼瞪小眼,有一個膽子比較大的說道:“程三之子雖然打了程三,但其實是為了救父,這,這,……,他雖然觸犯了律法,但似乎不至於死罪。”
王甲大怒,扭過頭,指著說話這人,叫道:“甚么叫雖觸犯了律法,卻不至死罪?律法就是律法,你觸犯了律法就該伏法!如果不按法行事,如果下次再出現了毆父案,如果那個毆父的不孝子也說是不小心打到的,怎么辦?你讓荀君如何判?”
這王甲雖是鄉下人,沒讀過書,不識字,但是這一番話說得卻是很有道理。旁聽的鄉民們中就有好幾個連連點頭稱是,同意他的意見的。
荀貞笑道:“法者,刑罰也。律者,約束也。法律應該平之如水,這樣才能禁強暴。王甲說得不錯,按法辦事,正該如此。”
王甲得意洋洋的笑了起來,轉臉去看程三。程三如遭雷擊,他今年四十多歲,只有子一人,聽荀貞意思分明是要按律行罰,眼看著便要絕后,頓時失魂落魄,哀痛流淚。荀貞一舉撲滅第三氏,如今在鄉中的威望很高,他雖然痛苦,卻也不敢再替兒子求情了。圍觀的鄉人中有很多都發出了嘆息,竊竊私語:“程家就這一個兒子,今因毆父將要被誅,他家怕要絕后嘍!”
荀貞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復又開口,說道:“不過,……。”
“不過?”
“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罷。”
鄉人們都莫名其妙,不知他為何突然改口要講故事。在較遠處旁聽的時尚卻心知肚明,想道:“看來荀君也是讀過《春秋決獄》的,接下來他大約是要講許世子止的故事了。”
果然不錯,荀貞說道:“你們知道春秋么?本朝之前是秦,秦之前是戰國,戰國之前是春秋。春秋時有一個國家叫許國,許國國君有一個兒子叫許止。有一天,許國國君生病了,許止很孝順,就給他找來了一副好藥,本是好心,誰知道在吃完這服藥后,許國的國君卻死了。……,你們說,這個許止是孝還是不孝呢?”
鄉人們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回答。“許止弒君”本就是春秋時的一個著名公案,涉及了倫理、法律、動機等等多方面的內容,就算是個法律專家在這里,恐怕一時也說不清楚,而且《春秋》、《左傳》、《谷梁傳》,包括前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內,這些儒家的經典著作對此事也都是評價不一,何況這些不識字的鄉人呢?
荀貞等了會兒,見無人答話,又說道:“這許止雖然毒殺了他的父親、許國的國君,但本意卻是出於孝心。如果因此就指責他弒君,定他的罪,那么我且問爾等:以后還有誰敢再給君父獻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