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康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荀貞遙想當年王莽軍眾百萬,甲士四十二萬順河而下的盛大壯觀,又遙想當年昆陽守軍只有萬人的危險處境,再又遙想世祖光武皇帝以偏將軍的身份力主守昆陽,并帶十三騎突圍而出,去定陵、郾縣搬來救兵,最終大破莽軍的過程,不覺手擊馬鞍,感觸萬千地說道:“世祖皇帝初起兵時,無馬,騎牛戰,臨小敵謹慎,諸將以為怯弱。昆陽一戰天下驚,諸將乃詫其勇敢,說:‘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
“嗟乎!當其時也,漢之主力正圍攻宛城。昆陽若失,則莽軍南下再無阻礙,以數十萬眾挾拔昆陽之威,進擊宛城,漢軍主力內有宛城未克,外又有強敵來襲,內外受困,如何抵擋?漢必亡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怎能不‘勇’?司馬法云:‘凡戰,智也。斗,勇也。陣,巧也’。因有智,故有勇。知道了不戰則死,才會奮不顧死。諸將無智,看不出此戰關系存亡,所以不知世祖皇帝為何臨小敵怯,又為何臨大敵勇!”
他吩咐宣康:“把筆墨拿出,將此聚周遭的地勢形貌都畫下來。”
宣康應諾,取出紙筆,把遠近形勢繪於紙上。畫完了,書字於旁:世祖光武皇帝逆擊莽軍處。
……
荀貞在高地上停駐了良久,將周圍的地貌都記在了心里,這才帶著他們兩人回入官道,繼續前行。
一路緣河向西北,他遠觀鄉邑,近看山川,若遇丘陵、密林之處,便停下來察看一番;如再有古戰場之地,也會駐馬細觀。如此這般,行速甚緩,一天下來才走了二三十里地。
因為入夜宵禁,不能再走了,遂投宿入鄉中亭舍,把昨晚在郡府里開的“傳”拿給亭長看了,只說是去洛陽游學的。潁川衣冠極盛,游學風濃,經常有本郡子弟去外郡、或外郡子弟來本郡游學的,那亭長見荀貞、宣康俱皆文質彬彬的,倒也不疑。
當晚,在亭舍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早起來,付過飯錢,復又趕路前行。
又行十余里,入了陽城縣界,遙見極遠的天地交接處有一抹青黛。荀貞乘坐馬上,手搭涼棚,極目眺望,說道:“前邊那抹綠處應就是嵩山了吧?”
“嵩山?”
“噢!就是嵩高山。”
宣康和小任都直起身子,遙觀遠望。宣康說道:“‘嵩高惟岳,峻極於天’。早就聽說嵩高山是咱們豫州最高的一座山了,今天總算能親眼看看它有多高了。”
荀貞笑道:“‘望山跑死馬’。嵩山雖已入目,但離咱們還有幾十里地。以咱們現在的行速,要想親眼看看它有多高,估計最早也要明天嘍。”
“那咱們就走快點!反正這路兩邊都是田野、鄉亭,也沒什么可看的。”
“咱們這次出來可不是為了看嵩高山,而是為了采風問謠,豈有過鄉不入的道理?”
荀貞也很想早點到嵩山,看看這個時代的嵩山是個什么樣子。他前世時去過嵩山,可前世的嵩山和現在的嵩山肯定不同。時隔一兩千年,整個的山勢固然不會有什么變化,然而山中的道路、山里的林木、水流卻必有差異。只是話說回來,查看地貌歸查看地貌,他此次行縣的另一個目的:“觀采風謠”卻也不能忽視。
他向官道的兩側望了望,指向前面,說道:“現已入了陽城縣境,咱們也該去鄉里走走、看看。前頭有個里落。走,咱們裝作討水喝,去看看本地百姓的民生好壞。”他一騎當先,小任緊隨其后,宣康忙也駕車跟進。走不多遠,從官道下來,轉行鄉間小路,行至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