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鄉的諸多里落一樣,這個里落也是外有墻垣,墻外植桑。里監門從門邊的塾中出來,警惕地打量他們,問道:“諸位有何事?”
荀貞翻身下馬,和氣笑道:“我們從陽翟來的,要往洛陽去。路上走得渴了,想來討碗水喝。”
“那潁水里不都是水么?不能喝?”
“遠行在外,不敢飲生水,若是因此染病,那可就糟糕了。”
里監門猶豫片刻,說道:“你們站在這兒別動,我給你們取些水來。”
“好,好。勞駕、勞駕。多謝了。”
小任、宣康隨著荀貞從車、騎上下來。小任瞧著那里監門回去塾中,說道:“這個里監門也太膽小了吧?咱們只三個人,還能闖入里中殺人放火不成?”
荀貞說道:“此時正農人下田勞作之時,里中應沒什么人。咱們又騎馬帶刀的,是生面孔,里監門謹慎點也是應該。”近年來兩次大疫,地方上橫征暴斂,天災[***],因為活不下去而鋌而走險、聚集山澤為寇的百姓不在少數。前年,西鄉不就遭了流寇么?里監門謹慎小心沒有過錯。
三人等在里外,一群破衣露腚的孩子玩鬧著從里中跑出。一面跑,一面唱童謠。
荀貞傾耳,聽他們唱的是:“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
小任笑道:“沒想到在這兒也能聽到此謠,我還以為只有咱們西鄉唱呢。”
“此謠早就唱遍了天下。”
——這首童謠唱的是當今天子之母永樂太后。今天子本為侯家子,河間王劉開之后,是先帝桓帝的堂侄。桓帝崩,無子,皇太后與父竇武乃遣人至河間迎今天子登基。“河間姹女”說的就是他母親。“河間姹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意為其母貪財,好聚斂,都聚錢為室了,還常苦不足,使人舂黃粱而食之。“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講的則又是她教天子賣/官受錢,天下忠篤之士怨望,欲鼓懸鼓求見,主鼓的丞卿卻諂順天子,怒而止之。
這首歌謠也不知是起自何時、源自何地,卻只便在這一兩年中就唱遍了各地。荀貞拉開坐騎,給跑過來的孩子們讓開路,說道:“童謠是傳播最快的,凡有孩童處,必有童謠在。童子年幼,或許不知歌詞之意,但大人豈會不知?賈長沙所謂之‘百姓怨望’,就是這個意思啊。”
他沒有想到這次來郡北采風問謠,沒有聽到有關本縣長吏、縣中豪強的歌謠,卻反而先聽到了對朝廷不滿的童謠,嘆息連連。
宣康被他的話嚇了一跳,說道:“賈長沙所謂之‘百姓怨望’?荀君,這話不敢亂說!”賈長沙就是賈誼,他當過長沙王太傅。“百姓怨望”出自他的《過秦論》,下一句是“而海內叛矣”。宣康讀過《過秦論》,著實被荀貞嚇得不輕。
小任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但對“怨望”二字還是懂的,說道:“老百姓要不埋怨才奇怪呢!荀君,就拿我來說。我家本也是有些地產的。十年前,咱們西鄉起了疫,我阿翁不幸也染上了。為給我阿翁治病,家中想盡了百法。請太平道的上師,不管用;藥湯,不管用。阿翁最終還是沒能好起來,撒手人間。為給阿翁治病,已用了大半家財,再又把阿翁安葬后,家里已無半斗余糧,沒有一文余錢。
“這個時候,縣廷又下來征收賦稅。交不起,就要入獄。里中俗語說:‘縣官漫漫,冤死者半’,進了獄九死一生。沒辦法,只好向鄉里的子錢家以地為質,貸錢救濟。錢是貸來了,結果還不上。一來二去,地就沒了。……,荀君,我都二十多歲了,至今未娶,為何?拿不出聘財啊!要非因得了荀君收留,只怕我早晚要出作贅婿。待到那時,才真是丟盡了我任家的臉面!”
小任一臉的“往事不堪回首”,又一臉的對荀貞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