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想到這里,就聽見陰修贊嘆地說道:“所謂‘德主刑輔’,薛宣是也!……,元常,你覺得薛宣如此除惡,算不算既明了法,又慎了刑?”
鐘繇還能怎么說?只有贊嘆他的話,說道:“明府所言甚是,此正德主刑輔之意。”卻又忍不住問道,“若縣令長不肯自辭,又該如何?”
陰修也殷切地問荀彧:“是啊,又該如何?”
“若不自辭,可再另想它法。”
“好!”陰修像是生怕鐘繇再反對似的,登時起身,說道,“那就先這么辦了!我明天就把貞之查訪來的這些不法事寫成公牒,遣吏先去……,去,……。”他猶豫了下,做出決定,“就按貞之所言,遣吏先去陽城!先除豺狼,再除狐貍!如何?”
眾人齊聲應好。
陰修解決了這個大麻煩,很高興,又笑對荀貞說道:“貞之,你是北部督郵,給陽城令送我公牒的事兒,我看啊,也不用遣別人去了,就你去罷!”
“諾。”
夜色已深,事情雖還沒徹底解決,但總算已經有了一個辦法,眾人告辭。陰修也回住院。諸人將他送出,荀貞看著他的背影,心道:“經過今晚這事兒,也不知他有沒有后悔當初怎么就聽從了鐘繇的建議,把我任為了督郵?”
——
1,漢制,郡國每年都要遣吏至京,上報當年的戶口、賦稅等情況。
邊遠郡國是每三年一次。這個匯報的工作被稱為“上計”。
計吏有計椽、計吏、計佐。郡中若有多個計吏,計椽為其長。計椽下是計吏,計吏下是計佐,計佐負責一些協助工作。計吏雖也是百石吏,但因為他們面對的將會是朝廷的公卿大臣,乃至天子,故而人選極其重要,不少是由郡功曹、郡主薄、五官椽轉任過去的。
“傳世文獻所見的東漢計椽、計吏、計佐共38人,其中,確知其原先職務的計7人”。7個人中,三人是以郡功曹任計椽或計吏的,兩人是以郡吏為計椽或計吏的,一人是以五官椽功曹為上計椽。一人是以郡功曹、主薄為計佐。7人中,較有名的有皇甫規、甘寧、邴原。
“郡將知規有兵略,乃命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與羌交戰,斬首數級,賊遂退卻。舉規上計掾。”“(甘)寧為吏舉計椽,補蜀郡丞,頃之,棄官歸家”。
“時魯國孔融在郡,教選計當任公卿之才,乃以鄭玄為計掾,彭璆為計吏,(邴)原為計佐”。——邴原以郡功曹、主薄的身份才被任為一個計佐,似較偏低。之所以如此,大約是因鄭玄、彭璆的名望太大。鄭玄是碩儒,彭璆曾被孔融舉為“方正”,雖不知其事跡,亦應為名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