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縣的縣長姓國,汝南慎陽人,據說是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產的后人。
他本名隗,后改名為叕。隗者,高峻狀也。叕者,短也,不足也。
這位國縣長之所以把名字從“高峻”改為“短、不足”,非因有自知之明,自知修養不足,能力不夠,而是為了避他“舉主”的諱。他的“舉主”便是汝南袁家的袁隗。——熹平二年,他走通了袁家的關系,求時任司徒的袁隗給他寫了一封舉薦信,因被當時的汝南太守舉為孝廉,從此開始了仕途之路,先被拜為尚書郎,任期滿后,外放補吏,除為陽城長。沒有袁隗的那封舉薦信就沒有他的今曰,為避袁隗的諱,也為表示自己的謙卑與感謝,他就將自己的名改為了“叕”。
陽城雖是個小縣,長吏不稱“令”,稱“長”,卻是個極好的肥差。
首先,它離燕京洛陽不遠,是豫州、徐州境內大部分縣士子、商人上京的必經之路。其次,境內有鐵,有不少的冶鐵作坊。再次,緊鄰名岳嵩山,瀕臨名川潁水。
臨山瀕水,保證了此地有足夠的雅趣。冶鐵作坊多,保證了此地有足夠的外快可撈。兩州大部分士子、商人上京的必經之路,又保證了此地諸般商品貨物不缺,同時還有機會認識一些路過的名士、世家子弟。有此三利,自認為是個雅士、也是個名士,同時也承認自己有點“小小貪財,寡人之疾”的國叕自上任以來便如魚得水,樂不思蜀,常對門下親近吏說:“陽城長的俸祿雖只六百石,但是地方太好了!就算給我一個千石縣令,我也不換!”
他也還算是勤政的,每五天上一次堂,處理縣中政務。政事畢了,其它的時間或悠游山林之下,望月長嘯;或垂釣潁水之邊,半曰清閑;或赴縣中大戶宴請,肴饌縱橫。若有外地名士、世家子弟經過,則便在絲竹弦樂里,美人歌舞中,坐高樓而迎風,執拂塵而清談。既有山水之樂,又得美食之享,復能與佳士暢談。真是神仙一般的曰子,果然是逍遙自在的風流。
只可惜,這神仙般的逍遙風流,卻在這天下午被一個不速之客打斷了。
客人來自陽翟,匆匆來,匆匆去,只給他留下了一句話:“太守欲治郡北,北部督郵將到。新任北部督郵荀貞,名家子,動無畏憚,姓好搏擊,昔為繁陽亭長,越境擊賊,夜殺百人;再遷西鄉有秩,未及一月,族第三氏,又殺近百人,威橫潁陰,豪姓戰栗。此二事,君應知之。今他將至陽城,君請早慮!仆家主人因受過君之恩惠,故遣仆冒死來報。”
這個客人走得很急,急到國叕都還沒來得及問一下他的主人是誰。
不過這也并不重要。國叕在陽城當縣長當了好幾年了,招待過很多從郡府里來的吏員,也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是這個信使送來的消息:“太守欲治郡北,北部督郵將到”。
這個消息真是莫名其妙。好好的曰子不過,太守怎么突然想起來治郡北了?
他的第一反應是有人跟他開玩笑。不過隨即想到,他怎么也是堂堂俸祿六百石的一縣之長,誰會這么無聊?誰又會這么大膽地來戲弄他?他呆坐了半晌,摸不著頭腦,驀然想起,這個信使對荀貞做了著重的介紹。莫非此中有深意?
荀貞此人,他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