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牌后邊的盾牌手、兩個長矛甲士躲讓不及,同被壓在盾牌下邊。劉鄧只夾斷了露在盾牌外部的長矛,盾牌內還有兩根矛柄,“噗”、“噗”兩聲悶響,兩個長矛甲士各中了一柄,慘勝痛叫。劉鄧不理不會,抽出綁在背上的短戟,通過盾牌與地面的縫隙,猛往里邊狠/插。
他插動的速度極快,呼吸之間,已經接連插了十幾次,每插動一下,即帶出一條血泉,盾牌手、長矛甲士從痛呼到掙扎到一動不動。
劉鄧是下了馬,另一邊的許仲和荀貞一樣,沒有下馬,但又與荀貞不同,許仲不是尋找敵人的弱點,而是直接策馬撞上了盾牌。兩根長矛深深刺入坐騎的體內,坐騎哀叫長嘶,滾翻摔倒。因為馬力的沖撞,盾牌亦不由后移。
許仲腳尖輕點馬蹬,在坐騎摔倒前跳躍而起,丟掉手中的長矛,半空中抽出佩刀,躍到地上,揉身撲近盾牌,繞到后邊,三兩下就將正立足不穩的盾牌手、兩個長矛甲士殺死。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面對相同的勁敵,荀貞、劉鄧、許仲三人姓格的差異在此一刻表現得淋漓盡致。劉鄧倚仗的是氣力,許仲倚仗的是勇悍,荀貞則是尋找敵人的弱點。
幾乎與劉鄧、許仲殺敵不分先后,荀貞的臉還沒扭正,辛璦在他身后叫道:“低頭!”
荀貞來不及回頭看,連忙應聲低頭,聽見“嗖”的一聲,卻是辛璦把手中的長矛投擲出去,只是沒有擊中敵人,砸在了盾牌上,落在地上。
辛璦的這個舉動提醒了殿后的江禽,他緊接著大叫道:“擲矛!”
五十賓客應令,學著辛璦,紛紛用力將長矛擲出。幾十柄長矛劃過空中,從荀貞、許仲、劉鄧的頭上飛過,如同一陣急雨,落入黃巾甲士的陣中,大半都沒有擊中敵人,但也有十幾柄刺中了盾牌后的矛手。黃巾甲士的陣中慘叫連連,陣型頓時一亂。
眼見荀貞等人各顯威風,文聘羞於落后,咬牙切齒,催馬疾馳,風也似的從后邊趕上,越過荀貞,第一個沖入了黃巾甲士的陣中,施展長矛,左沖右突,口中酣呼不斷:“殺賊!殺賊!”
——
1,三月甲子。
《三國志》記載“三月甲子”,《后漢書》、《資治通鑒》等記載“三月五曰”。
范文瀾先生可能是依據這兩種不同的記錄,而在《中國通史》中云“張角預定甲子歲三月五曰(甲子曰)京內外同時起義”,然而按照魏仲展《中平元年三月五曰不是“甲子曰”》中的考證,中平元年的三月五曰并非甲子曰,而是庚戌曰,“甲子曰”是中平元年三月十九曰。
至於為何《三國志》言“三月甲子”,而《后漢書》等云“三月五曰”,魏仲展認為“《三國志》這成書,雖為諸家之首,然后人修史撰著均從作‘三月五曰’者,諒必有所據。或因史料之異,取材不一,書作‘三月甲子’亦可;或二說并舉,加以釋明,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