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從守轉為攻的中間銜接真難寫。
——
今天是縱橫四周年,有個活動。大家可以看看。
時間:9月27曰——10月8曰
縱橫中文網四歲了!“有獎大輪盤”活動以及每天訂閱捧場消費(300縱橫幣)還可以玩游戲(切水果)贏取大獎哦,還不快來參加!
——
黃巾軍在西、南兩面城墻外的進攻明顯是為了配合波才,牽制城內。
在此之前,黃巾軍這樣多次做過。
他們的主攻方向還是在東城墻。
荀貞向西、南邊望了片刻,側耳傾聽,隱約聽到鼓聲、喊殺聲傳來。
荀攸說道:“聽起來,那兩邊的戰事不是很激烈。”
戲志才目不轉睛地盯著城外,觀察黃巾軍主力的動向,頭也不回地說道:“西、南兩邊的賊將早有退意,留下來參戰已經是迫不得已,他們不會太賣力氣的。且等著吧,最多到天黑,他們肯定就會退下。主戰場還是在我們這里。”
荀貞以為然。
荀貞等人站立的位置在第二架和第三架云梯之間,剛好對著波才的帥旗。
這個位置是他們精心挑選出來的,從這里向城外看,能把波才的舉動看得清清楚楚。
現在已到傍晚,曰頭西沉,對黃巾軍的進攻很不利,因為他們背對東邊、面向西邊,正迎著夕陽。在平地上還好,爬云梯到了高處,一抬頭,夕陽的余暉灑下來,耀得人眼花。
戰場之上,兩軍交戰,決定勝負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主觀,一個是客觀。主觀就是人,主將的決定很重要,直接影響成敗,另一方面,客觀的環境因素也很重要。比如說:風向。順風的一方肯定占便宜,箭矢也好、沖鋒也好,都占便宜。再比如說:陽光。就像眼下,守軍背對夕陽,不用考慮陽光的問題,黃巾軍的士卒面對夕陽,視野上就會受到影響。
兵法上講:天時、地利、人和。
風、陽光這類的客觀因素就是“天時”。
鐘繇發現了這個問題,搖了搖頭,說道:“戲君‘詐降’之計,真妙計也!波才果被激怒,連‘天時’都不顧了!此戰,天時在我;我軍有堅城為依托,戲君并又獻策,挖掘了幾條地道通出城外,我軍隨時可出奇兵,‘地利’也在我;波才適才下令,說‘城破,血洗’,等攻下陽翟后,將任由賊兵血洗我城,固然對賊兵士氣有所提升,可對咱們城中的百姓、守卒而言,這就是說:‘城破就等於是死’,百姓、守卒必能同心協力,共御外敵,‘人和’也在我。
“《齊孫子》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波才既無天時、又無地利,勉強算是有個‘人和’,可也不及咱們城中齊心。如此看來,戲君的推斷一點兒沒有錯啊!此戰,咱們贏定了。”
……
黃巾軍的這次進攻從酉時開始,到入夜未息。
從“天時”上來講,傍晚的時候,黃巾軍已經處在劣勢,入夜后,更處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