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有一位大軍事家,名叫吳起,與孫子齊名,并稱為“孫吳”。他寫了一本兵書,名叫《吳子》。在這本書里,他專門用了一整篇的內容來講“治兵”。所謂“治兵”,即治理軍隊之意,全篇共分八節,分別講說了進軍、作戰、訓練、編伍、指揮等問題。
在講到“訓練”時,他是這么說的:“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入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意思就是說:士卒在戰斗中往往死於沒有技能,敗於不熟悉戰法。所以用兵之法,訓練為先。一個人學會戰斗的本領了,可以教會十人。十個人學會了,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了,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了,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了,可以教會全軍。
這段話和荀貞之前引過的那句話:“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伯長”的意思是一樣的。
在“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入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這句話之后,還有一句:“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這后半句的意思是:(在戰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陣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后,分散變集結,集結變分散。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做的事。
前半句講的是單兵技能,后半句講的是陣法變化。
荀貞只有五天時間,沒時間去教新卒們學陣法變化,就連單兵技能也無法教全。
他給各曲下達的命令是:用這五天的時間,教會新卒辨認旗幟、識別金鼓、知道進退,然后讓他們大概知道在戰場上需要注意的事項,如此足矣。
時間短,任務重,但有一個方面對荀貞還算有利:他未雨綢繆,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著手訓練繁陽亭的里民、西鄉別院的輕俠,有了這近三百人在,整個的訓練任務就輕松許多了。
鐵官徒、奴近千人,里民、輕俠近三百人,等於說一個里民或一個輕俠教三個新卒,五天可以教很多東西了。荀貞答應文太守南下擊賊,一個是不得已而為之,於公於私都不能不答應,再一個就是因為考慮到了這個方面,自覺有一定的把握用五天時間將這支新卒“初練成軍”。
……
他負手立於帳篷門口,望彩霞片片,朝陽東升。
未多久,營中各曲皆升起了炊煙。
每一“什”一個灶,一千二百人,一百二十個灶,於帳口望去,四面炊煙裊裊。
荀貞往帳前走了兩步,回首觀望城頭。昨晚值夜的郡卒持戈披甲,往城下走去,輪值換班的郡卒排著隊列絡繹登城。城門樓上,一面赤色的旗幟迎著晨風招展。
“荀君,請用飯吧?”
荀貞是主將,主將所在之地即為中軍,帳篷正處全營之中,立的也有灶火,就在左前方不遠。程偃提著劍去看了看,見飯食將熟,回來殷勤地問道。
“將士未食,我不能先食。”
新卒們吃的飯食是文太守從府庫里撥給的,荀貞又自家出錢,叫人從縣中市里買來了不少肉、菜,伙食還是挺豐盛的。
荀貞笑對荀攸、戲志才說道:“這是新卒們的第一頓飯食,也不知合不合他們的胃口。走吧?咱們再去各曲看看。”
戲志才笑道:“昨晚買來被褥諸物前,因新卒受寒而君不肯著厚衣,今飯食將熟,又因將士未食而君不肯先食。……,貞之,孫武子云:‘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以父母之心,行為將之事,君是也。如此為之,假以時曰,必能得此千二百人之心,使彼等為君效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