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的支持。..月票榜能上前十么?
這一次的誘敵雖沒成功,也不是沒有收獲。
首先,深入“敵境”,前后斬殺了數百黃巾士卒,一份不大不小的戰功。其次,通過這次“誘敵”,鍛煉了士卒夜晚急行軍的能力,并鍛煉了他們的膽氣。再次,也是最主要的,荀貞得到了“忠直奇節”的評價,雖然波才、何曼擁兵數萬,但他絲毫不懼,只帶了數百人就敢渡河誘敵,想必不久后,他的聲名定能再上一個臺階。
荀貞等人先在郟休息了一晚,次曰下午回到襄城。
李瓚等縣中士人在城門口相迎,縣中百姓聚在道側觀看。士人的打扮和黔首不同,李瓚等人一個個高冠儒服,風一吹,都是長袖飄飄,一群人站在百姓中太顯眼了。荀貞遠遠地就看見了,忙傳令下去,命各曲士卒停下,翻身下馬,帶了荀攸、戲志才、辛璦,步行上去。
李瓚揖道:“君率部渡河,一曰夜斬賊近千,周旋虎口,安然歸來,賊數萬無敢擊者,威震汝水南岸。瓚與縣中君子聞君歸來,特前來相迎。”
荀貞急還禮,說道:“貞后生小子,焉敢受公之禮!折煞貞了,折煞貞了!”
李瓚的父親李膺和荀貞的族祖荀淑為師友,荀淑之子荀爽比李膺小十八歲,有次去拜謁李膺,給李膺駕了駕馬車,回到家后就高興得對家人說:“我今天終於給李君駕車了!”李膺的祖父做過太尉,父親任過兩千石的郡守,他本人節艸高尚,號為天下楷模,在世時是黨人的領袖,也是潁川名士的核心人物,荀貞雖是荀家子弟,但在李瓚面前只是個后生晚輩。
李瓚笑道:“我雖癡長幾歲,然君州郡英杰,功業過人,賊勢洶洶,潁川所以保全大半者,賴君之力也,我向你行這一禮也不為過。”
襄城縣的士人們見荀貞對李瓚執禮甚恭,與有榮焉,再看他時,覺得越發順眼了。
在城門下聊了幾句,慰問過荀貞征伐辛苦,眾人一塊兒入城。
李瓚先行,荀貞隨后,本地的士子們再從其后。不知不覺,在襄城縣的士人心目中,荀貞已是僅次於李瓚的地位了。
李瓚在城門口的一揖實際上也是特意為之。士子的名譽從何而來?品題清議而來。俗了說是互相吹捧,好里說是賞識贊譽。李氏與荀氏也算世交了,荀貞又被李瓚認為是個忠直奇節士,交代了兒子李宣與他深交,當然要捧一捧他了。當然,這個“捧”也不是亂捧,天下自有公論,若是被贊譽之人名不符實,那么不但這個被贊譽的人會被天下人笑,贊譽這個人的名士也會被天下人笑的。
眾人入城。
荀攸、戲志才、辛璦沒有入城,他們三人轉回軍前,指揮各曲次第入城。
到了襄城左、右曲入城時,道邊的百姓爆發出歡呼。
這是他們襄城的子弟。此次南下渡河,雖未能誘敵成功,但卻是深入虎穴,大為振奮了民心士氣,襄城兩曲也參與了這次行動,而且平安歸來,襄城的百姓們自然興奮。就像荀貞恭維李瓚使得襄城士子與有榮焉一樣,看到這些歸來的襄城子弟,襄城的百姓也是與有榮焉。
歸城的這些襄城子弟們迎對鄉人們的歡呼也個個挺胸抬頭,自豪驕傲,仿佛一個個都是立下了不世奇功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