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志才也不是士族出身,對朱俊他更加了解,說道:“‘剛孝好義,發跡於孤微’,貞之,你仲兄對他的評語十分恰當!”
“剛孝好義”,朱俊以養孝致名,步入仕途,又因“好義”而青云直上。
戲志才問道:“貞之,你可知他盜繒替人還錢之事么?”
“略有耳聞。”
朱俊郡中有一名叫周規者被辟公府,行前向郡庫借了錢百萬,以為冠幘費,后來倉卒催要這筆錢,周規家貧,還不上,朱俊知道后就偷了他母親的繒,替周規還上了這筆錢。他母親發現后非常生氣,責罵他,他回答說道:“小損當大益,初貧后富,必然理也”。
果如他言,時任上虞長的山陽人度尚聽說后,奇之,把他舉薦給了郡守韋毅。度尚是個名士,和張邈等七人合稱“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也。朱俊此舉正對了度尚的脾氣。由此,朱俊被擢入郡府,稍歷郡職。后來接任的太守尹端把他任為郡主簿。
再后來,熹平元年,會稽民許昌、許韶父子造反,尹端坐討賊不利,被州刺史彈劾,罪應棄。當世之俗,郡吏視守如君,君有難,臣當急之,朱俊便贏服間行,帶了數百金到京師,賄賂主持章奏的官吏,把州牧的奏章加以改動,尹端因此被免了死罪,被輸作左校,也就是服勞役。尹端喜於降免而不知其由,朱俊亦終無所言。
這個尹端不太知名,但卻在一個名聞天下的將軍部下當過司馬,即“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張然明,并和另一個將要橫行天下的人共過事,即董卓。永康元年(167年),也就是七年前,時任護匈奴中郎將的張奐遣同為軍中司馬的尹端和董卓并擊犯邊的羌人,大破之。
朱俊救尹端之事最后還是被人知曉了,繼任的太守喜歡他的“忠君好義”,把他舉為孝廉。一被舉為孝廉,身價便就不同,朱俊節節高升,再遷蘭陵令。再后來,就是他被拜為交趾刺史,平定孔芝、梁龍之亂了。平亂后,他被封都亭侯,征為諫議大夫。
戲志才說道:“‘小損當大益,初貧后富,必然理也’。朱公是個剛毅有決斷的人啊!”小損大益,換而言之就是風險投資,這樣的道理人皆知之,但又有幾人能下決心傾盡家產去幫助一個郡人,以求得到更大的收獲呢?朱俊就能下這個決心,而且他還成功了。
“剛”的人,荀貞見過不少。早在西鄉時,他就見識了秦干的剛強,到郡府,又見識了鐘繇的剛直,陰修離任后,他又見識了文太守的剛愎,現在又將要再見識一下朱俊的剛毅。他心道:“朱俊剛毅,也不知是不是個好打交道的人?”朱俊、皇甫嵩一來,他這個郡兵曹掾就得配合他們作戰,如果朱俊不好說話,以后的曰子不太好過。朱俊來了,解了他的左右為難,這很好,但要是這個人不好交道,又不太好。
胡思亂想中,到了縣外。
離開陽翟半個月了,雖只半個月,恍若許久。在這半個月里,他做下了幾件大事,克復兩縣、渡河誘敵,并把自己的人馬擴充到了三千人。此次回來,他遠望城墻舊貌,回憶半個多月前在這里艱難地抗擊波才,再憶及南下的犯險,感慨良多。現在朝廷大軍來了,終於走出了這段艱苦的曰子。
此時已是傍晚,田中勞作的百姓荷鋤而歸,路遇荀貞,奔走相告,沿路百姓越聚越多。他克復兩縣、渡河誘敵的事兒已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百姓們把這兩件事兒傳得神乎其神。陽翟是郡治所在,縣人的消息更為靈通,早就聞知。若說荀貞當初解陽翟圍時還只是初顯軍事才干,那么現在他已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本郡英雄了。英雄歸來,怎能不夾道歡迎呢?
荀貞下馬,牽馬步行,向百姓們微笑示意。
戲志才也下了馬,跟在他的身后,輕聲笑問道:“貞之,十幾天前你誘敵歸來,入襄城時,襄城百姓夾道迎之,今歸陽翟,陽翟百姓又夾道迎之,感覺如何?”荀貞笑了笑,沒有回答他。
過了護城河,快到城下,荀貞注意到人群中站了四個黑衣帶劍的人,不似尋常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