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今年五十七歲了,年近花甲,青年成名,坎坷半生,如今垂垂老矣,對政治沒太多興趣了,他現在和荀緄差不多,最關心的是族中子弟的成長和成就,子弟是家族的未來,只要子弟杰出,家族就能興旺發展。因此,他對荀貞敦敦教誨。
荀貞知他是好意,不反駁,恭謹應是。
荀爽多年離家,對家中的人都很掛念,又問荀悅、荀、荀攸等人,這些都是族中的后起之秀。荀貞一一將他們的近況告與荀爽知曉,末了,說道:“荀成、荀攸現就在城外營中,要不然等到明天,我叫他們來拜見族父。”
“不必了,軍務要緊,不可因私廢公。現今黨/禁已解,我這次回來是不打算再走了,與子侄們見面的機會多的是。”荀爽這次回來打的主意就是葉落歸根,要非因為豫州黃巾肆虐,他連王允的辟除都不會接受。問過族人,他又問縣中和高陽里有沒有變化。
荀貞如實回答,說道:“變化不大。”他心道:“看荀爽的樣子他很想家。”肯定想家了。荀爽三十九歲出仕,當年就逢上黨錮,隱遁漢濱十余年,背井離鄉,客居異地,不得與家人相見,怎能不想家。好容易朝廷解了黨/禁,他這次歸郡恨不得馬上就飛奔歸家,只是公職在身,潁川黃巾雖定,汝南等豫州郡國的黃巾還沒有被平定,卻不能立刻就回去。
問過家中人、事,荀爽又轉問荀貞:“你此次平定潁川賊兵立下了一些功勞,對以后有何打算?”荀貞是荀氏晚一輩的子弟中如今唯一一個有官身的,荀爽現為別駕從事,在州郡里也是能說得話上的,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幫上他的地方。
荀貞答道:“皇甫將軍想要我從他出郡平賊,已經舉薦我為佐軍司馬。”
“佐軍司馬?”
荀爽撫須沉吟了一下,說道:“雖是武官,就眼下來說也還可以。”漢人雖不如后世那樣重文輕武,士子多文武兼備,但文武兼備的士子和只有勇力的武夫還是有不同的,士子們輕視只有勇力的武官,如孫堅,他沒有家聲,對儒學不精通,士子們對他就不甚看重,很輕視,不過以眼下而言,戰亂未平,出為武官卻還是可以接受的,出郡征戰就有機會再立軍功,再立軍功就能再得升遷。
荀爽叮囑荀貞,說道:“皇甫將軍薦你為佐軍司馬,要你從他出郡平賊,這是看重你的能力,你不可懈怠,不能因為立了些功勞就沾沾自喜。”
“諾。”
“以我估料,皇甫將軍下一步應會是去汝南平賊。到了汝南后,你見著汝南太守趙謙,代我向他問個好。我聽說汝南賊兵勢大,趙謙連敗,你可鼎力助他。”
“是。”
趙謙的從父趙典名列八俊,與荀昱齊名,是荀氏的故交,也是荀爽的舉主。先帝延熹九年,時為太常的趙典舉荀爽至孝。荀爽因得入朝中,被拜為郎中。荀貞知道此事,明白荀爽為何會有這樣一個交代。
說話到此時,案上的蠟燭已經燃了小半,孔融推門進來,笑道:“別駕只顧與族侄敘話,連肚子都顧不上了么?傳廚做好了飯,王公叫我來請別駕入席。”對荀貞笑道,“你也同來!”荀貞一個百石郡吏,自知孔融這句話只是客套之辭,忙辭謝。
荀爽起身,對荀貞說道:“你先回去吧。天晚了,路上慢點,不要馳馬行街,驚擾百姓。”
“諾。”
荀貞恭從荀爽、孔融出了屋子,送他們到王允住的屋外,拜別要走,荀爽又叫住他,微笑看著他,和聲說道:“兵陣之間,立尸之所。你為國殺賊,做得很好,但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萬不可恃功自傲,輕而無備。《易》云:‘君子終曰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荀貞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