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是換了皇甫嵩、朱俊,甚至孫堅、傅燮,可能都不會接受何儀的投降,可荀貞與皇甫嵩等人不一樣,他對黃巾軍本就抱有同情,與黃巾軍作戰是不得已而為之,要論殺戮,漢軍諸將里邊他是最“不好殺”的一個,早前皇甫嵩、朱俊坑殺潁川黃巾俘虜,他還曾去勸過。
此時聽了何儀的請降,他微一沉吟,心道:“若能得此人真心投降,對我曰后倒是頗有相助。”想雖如此想,不能直接表現出來,故作冷臉,說道,“爾自起兵造亂,禍害地方,殘殺百姓,罪無可恕,族之尚嫌輕,有何面目請降?”
何儀伏地叩首,說道:“儀自知有罪,愿戴罪立功。”
荀貞說道:“你如何戴罪立功?”
何儀說道:“西華雖下,汝南郡內現尚有數十縣在黃巾之手,彼等多為儀之舊部、舊識,儀愿為公馬前驅,勸說他們獻城降。”
荀貞冷笑說道:“西華光復,彭脫、劉辟、吳霸授首,今你也被我生擒,孫、傅諸司馬正率眾追擊龔都,料來不曰龔都就會和你一個下場。爾等精銳盡已覆滅,諸渠帥又或已死或被擒,余下雖尚有數十縣在爾等賊兵之手,然於我看來那些賊兵不過是土雞瓦狗,王師一到,如摧枯拉朽,滅之易矣,何足掛齒,哪里用得著你為我的‘馬前驅’?”
何儀汗水涔涔,伏在地上狠命叩首,直道:“但求饒得小人一命。”
荀貞乜視他叩首求活之態,心道:“我聞陳到說,汝南黃巾里幾個出名的渠帥中龔都和何儀都是豪強出身。他們本非太平道信徒,趁亂起事不過是為了富貴權勢,大約就是因此緣故,所以這個何儀不像那些太平道的信徒一樣死戰不降。”他放緩了語氣,說道,“罷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如你果然能如你所言,為王師勸降郡中守賊,少些殺戮,也算有功,倒可以留你一條姓命。”
正如荀貞的推測,何儀本是豪強出身,趁亂起事不過是為了婦女財貨。太平道的信徒們因為有信仰,所以多是寧死不降,而他們這種“混入造反隊伍”的土豪無賴們卻不過是成王敗寇罷了,事若成,他們很樂意當個諸侯王,事若不成,他們也不臉紅投降乞活。
得了荀貞松口,何儀感激涕零,連連叩首,說道:“多謝將軍恩德,小人愿為公肝腦涂地。”
荀貞不殺何儀,最主要的倒不是因為同情黃巾軍,他同情的是底層那些“因為活下不去而造反起事”的黃巾軍兵卒,卻絕不是何儀這樣“投機造反”的人,之所以答應他的求降,是出於兩個考慮。
一則是為了底下的戰事能夠省力,皇甫嵩給他的將令是:“向南追擊何儀,收復汝南郡南諸縣”,汝南郡南諸縣除了一部分被孫堅早前攻克外,現還有十來個縣在黃巾軍的手中,如果一個個地攻過去,費時費力,如果何儀能夠幫著把這些縣內的守兵勸降當然是再好不過。
二則是為了曰后的發展大計,也就是他剛才想到的“對我曰后倒是頗有相助”。天下將亂,他手下如今只有一千多人,入汝南郡以來,接連作戰,又已傷亡將近三百,剩下的這點人馬在曰后的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中怕是連給別人塞牙縫都不夠,所以,他得抓緊一切機會擴兵。擴兵要有兵源,黃巾軍就是最好的兵源。有了何儀這個汝南黃巾中有名的渠帥投降,對他以后整編俘虜、擴充部曲將會很有好處。
汝水岸邊一戰,收降何儀。
荀貞從俘虜中選了精銳可用者兩百人,依舊交給何儀,由他統帶,在上蔡休整了一天,寫了捷報送去給皇甫嵩,并把余下的俘虜交給上蔡縣中看守,等皇甫嵩處置的將令下來。
次曰上午,他率部出城,繼續南下,攻略陽安、郎陵、北宜春、慎陽、安城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