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常山?”
“是。”
“去常山作甚?”
“我聽黃巾俘虜說,常山有一少年英雄,姓趙名云,英姿杰出,勇力過人,想去見一見他。”
“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漢末三國的名將里邊,趙云是最有名的一個了。荀貞早就想認識認識他了,只是此前一直身在潁川,沒有機會,現在總算有了機會,當然不肯放過。黃巾軍的俘虜里有常山人,荀貞早就令人暗自打聽過了,趙云現雖尚未揚名天下,然在常山國境內已是小有名氣,好幾個常山籍的黃巾俘虜都聽過他的名字,知他是常山真定人。
皇甫嵩莞爾笑道:“軍中人言潁川荀貞之好結交賢士俠客,有荀郎中遺風,果不其然,果非虛言。”“荀郎中”說的是荀攸的從祖父荀昱,荀昱因喜好結交賢士,號“天下好交荀伯修”。荀氏以儒傳家,族人多為儒雅君子,近代以來卻出了兩個有游俠之風的,一個是已經故去的荀昱,一個便是荀貞了。
是夜宴席盡歡而散。
次曰一早,皇甫嵩令麾下萬余步騎先去高邑,自己輕車簡從,繼續南下,前往洛陽。
荀貞則轉道去常山。
……
二月離家,今已八月底,苦戰半年,血染征袍,說實話,荀貞很想家。
可當下的交通太不便利,下曲陽距潁陰差不多千里之遙,一來一回,便是快馬不停也要半個多月,稍微再在家待幾天,一個月就過去了。
趙國的前任中尉死在黃巾亂中,值此黃巾初定、太行山中“賊患”漸盛之際,趙國的中尉之職不可久空,圣旨里寫的明白,令荀貞必須在半個月內到任。一入宦海,身不由己。因此,荀貞雖然想念陳芷、唐兒,想念家人親友,想念荀彧送他的那一樹寒梅,很想知道樂進等的近況,卻也是歸家不得。既然無法回家,他就決定索姓去常山看看。
漢制,地方長吏不得無故離境,荀貞雖尚未正式上任,然而已經領了圣旨、印綬,所以不好大張旗鼓地去找趙云,在楊氏縣與皇甫嵩分別后,他令許仲、戲志才、江禽、陳到、何儀、李博等暫統兵先入趙國,自帶荀攸、辛璦、典韋、宣康、原中卿、左伯侯數人輕騎前去真定。
真定在常山國的腹地。從楊氏縣西北行,沿洨水西北上,行十數里入常山國境,繼續西北行,過平棘,再行百十里即是真定。其實,真定離下曲陽很近,兩地差不多在一條直線上,相距不過數十里,要非是為了送皇甫嵩,荀貞就直接從下曲陽去真定了。
——
1,劉衡。
《兩漢時期冀州的官吏研究》一書中,靈帝時期的趙國相只收錄了劉衡一人。
按《隸釋·趙相劉衡碑》里記述的劉衡生平:劉衡,字元宰,濟南東平陵人,先是被特選為渤海國郎中令,繼而被州舉茂材,除修縣令,遷張掖屬國都尉,以病征拜議郎,又遷遼東屬國都尉,碑文在這里缺了些字,殘留的只“遼東屬國都尉不”幾個字,可能是沒有去就任,復被拜為趙相,在位三年,又被拜為議郎,連征不就。中平四年二月卒,時年五十三。
熹平元年十月,渤海王被曹節等誣陷謀反,與妻、子皆自殺。以此,劉衡應是在熹平元年前擔任的渤海郎中令。熹平元年到中平四年有十幾年,劉衡在此期間先后被舉茂材、任縣令、兩次被拜議郎、兩次遷為都尉、任趙國相三年,并在家居住了一段時間,按時間計算,他可能就是在中平元年前擔任的趙國相,至於中平元年時是否還是他在任,不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