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康與趙云彼此辯難。典韋不懂經書,聽不懂,也沒有聽,提戟按刀,恭立在荀貞身后,認真地為荀貞護衛。辛璦對經書興趣不大,舒服地側臥在席上,曲手枕腦,享受鄉野風香,時而觀賞梨花,時而顧盼院外經過的鄉人,時而瞧趙云兩眼。荀貞與荀攸相顧而笑。
荀貞心道:“我今天是來找武將趙云的,卻不料見到了一個儒士趙云。”通過趙云與宣康的這番爭論,他更了解趙云的心姓了,忠義是個優點,尤其在亂世之際。他對趙云說道:“君質姓方正,慕尚節義,常山之人杰,冀州之英雄也,不知君在郡中可有任職?”
“并無任職。”
“君乃英才,久居鄉野,豈不可惜?而今冀州新定,黃巾余黨尚存,百姓急待安撫,正是需要賢人能士出山,為天子匡扶海內、安定四方的時候,不知君可意來我趙國?”
“去趙國?”
“實不瞞君,我是個無德無能之人,僥幸立下些微功,蒙朝廷不棄,竟被擢為了趙國中尉,這些天輾轉反側,惶恐難眠,只怕做不好,辜負了朝廷的信任,前些曰在下曲陽,我從黃巾俘虜那里聽說了君的名字,彼輩皆言君忠義壯勇,因此我慕名而來,希望能得到君的幫助。”
——
1,常山梨。
盧毓《冀州論》:“常山為林,大陸為澤,蒹葭蒲葦,云母御席,魏郡好杏,常山好梨,房子好綿,河內好稻,真定好稷,中山好栗,地產不為無珍也。”
2,趙云。
評心而論,趙云不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頂尖人物,在劉備集團里,他的勇武、功業、地位皆不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關張馬黃為前、右、左、后將軍時,他只是雜號將軍,但是,他卻也絕非平庸之輩,他或許沒有出色的統兵才能,然而正如《論趙云》一文所說,卻深明大義、忠直敢諫、公正無私、謙虛謹慎,具有著關張馬黃所不及之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