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之地形,可以三種地貌概括之,西邊四分是山巒,中間三分是丘陵,東邊三分是平原。
國中諸縣皆在平原地帶。
荀貞這次行縣主要是以平原地帶為主,兼顧丘陵地帶,山巒地帶很少去。這卻是出於兩個原因。首先,主觀上,皇甫嵩的檄文沒有要求他主動出擊,只是要求他守好趙境,乃是以守為主,守,就得了解諸縣地況;其次,他眼下也沒有大規模主動出擊的能力,冬天快到了,客觀形勢也需要他做好守境的準備,所以他此次行縣是以了解、熟悉諸縣所在之平原地帶為主。
出了易陽縣城北門,諸人沿官道繼續前行。
路上流民仍很多。
流民里有鋌而走險、膽大妄為之徒,更多的是本分良民。就像易陽縣那些一輩子都沒出過本鄉的農人一樣,這些流民中的不少在此前也都是從未離過家、出過遠門的。農人戀土,要非實在活不下去了,他們是絕不會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土地,成為流民的。流離於外,缺衣少食,時時刻刻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這些原本是本分良民的流民走在路上,帶著畏縮和怯懦。
與他們的畏縮和怯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地百姓猜忌、乃至敵視的目光。
天下大亂,每個郡國都缺糧,郡中縣里組織不起像樣的賑濟,流民要想弄點口食就得靠他們自己。他們流離異鄉,出門時或許會隨身帶點干糧,可當吃完之后,口食從何而來?只能從路經的縣鄉得來。老實的或乞討、或在田野里找些野菜之類果腹,不老實的就會去搶、就會去偷,而當餓到極處,恐怕連那些老實的也會改了本姓,為一口飯而去偷、而去搶。
本地已經發生了多起這類的事情,本地的百姓又怎能不對這些流民投以猜忌和敵視?
荀攸騎馬從行在荀貞身側,嘆道:“易陽縣的長吏賑濟不力啊。”
邯鄲榮以為然,說道:“流民成群結隊,流蕩縣鄉,便如過境之蝗。晝時尚好,待至夜來,其中必會有觸法犯禁之賊,不及早加以治理,遲早會生禍亂。……,荀君,要想后顧無憂地擊賊,必須得先把流民給整治了。”
“沿途所見,流民甚多,該如何整治?愿聞公宰高見。”
“昨曰公達說:應該招徠流民,以補充本郡流失的民口,除草墾田,備來年春耕。榮愚以為,此雖好計,於當下卻是施之不得。”
“為何?”
“國中缺糧。”
說來說去,還是個糧食的問題。
自來趙國上任,擺在荀貞面前的問題有很多,如郡兵,如城防等等,可這些問題只要下些功夫就能解決,真正讓荀貞重視的問題只有一個,即糧食。
他心道:“我招兵要糧,於今觀之,趙國的流民是越來越多了,上次我去邯鄲上任,路過易陽時尚未見到這許多流民,安置這些流民也要糧食。……,糧食這個問題是該想辦法解決了。”
所有擺在荀貞面前的問題中,糧食這個問題最棘手,唯因其最棘手,故此最不能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