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這樣想著,嘴上問邯鄲榮,說道:“誠然,國中缺糧,只憑郡縣倉儲確不夠賑濟流民。既如此,公宰以為,又該如何處理這些流民呢?”
“兩個字。”
“何兩字也?”
“募和逐。”
“募和逐?”
“募者,可招募流民中的青壯精勇,充入郡兵。逐者,既然不夠糧食賑濟,便索姓將余下之流民盡數驅逐出境,也省得待君擊賊時,他們在后方擾亂。”
邯鄲榮剛健敢為,他既效忠了荀貞,就只考慮對荀貞有利的,對這些流民的死活毫不在意。
聽了他的建議,荀貞默然不語。
荀攸不贊同他的意見,說道:“孟子曰:‘以鄰國為壑,……,仁人之所惡也’。公宰此策固然簡單方便,卻是以鄰為壑。”對荀貞說道,“攸竊以為,切不可驅逐流民出境,有兩不可。”
“何兩不可?”
荀攸右手挽韁,伸出左手,屈起大拇指,說道:“此為仁人之所惡,傳出去會有損相君與君的令名。”
“其二呢?”
荀攸又屈起食指,說道:“遍觀趙國四圍,亦無處可以驅逐流民。”他仔細說來,“先說北邊,趙郡北為常山郡,本州之州治高邑在常山郡,緊鄰趙郡,總不能把流民逐給州牧;再說東邊,東為巨鹿郡,巨鹿是張角起家之地,余黨猶存,如趕流民入巨鹿,恐會生亂;又再說南邊,南邊是魏郡,魏郡再南邊是司隸,若是趕流民入魏郡,等同是趕流民去京畿,更是萬不可。”
北邊是州治,西邊是巨鹿,南邊是京畿,這三面都不行。至若東邊,荀攸不必說,諸人也知亦是不可。東邊是太行山脈,黑山、西山諸山谷中的賊寇本就夠多了,再把流民趕過去,這是給賊寇們增添實力。
荀攸的這番分析合情合理。
荀貞點頭稱是。
邯鄲榮也贊同荀攸的分析。
他姓剛健,卻非剛愎,覺得荀攸說得對他就馬上改變自己的觀點,說道:“是我考慮不周。……,如此,如公達所言,這流民卻竟是驅逐不得了!驅逐不得,為防其生亂,就得賑濟。”他按劍昂首,催馬趕上荀貞,舊話重提,說道,“荀君,郡縣倉儲不足,榮愿為君向地方借糧!”
荀貞笑道:“借糧之事早晚要倚重公宰,只是……,只是現下還不用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