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將亡”這樣的話,何顒都能對荀貞說出來,對荀貞是非常信任。這其中有荀氏素有清名之故,也有荀貞在潁川時曾使張讓的侄子張直被捕入獄的原因。
荀貞說道:“是。”
“袁本初志在除殲,今黨錮解,被禁錮的名士、士族很多出仕州郡,我輩聲勢大振,閹宦惶惶,大將軍厚愛名士,也許誅除宦官的機會很快就要到了。貞之,你當慎事自重,藏器於身。”
……何顒身為司空府的掾吏,不能在邯鄲久待,與荀貞達成了除閹的共識后,當天下午就告辭離去了。
送走了何顒,回到府中堂上,荀攸、戲志才問荀貞他和何顒上午都閉門聊了些什么。
荀貞不瞞他兩人,說道:“何公言袁本初欲說服大將軍誅除閹宦。”
“大將軍厚愛名士”這句話,何顒暗示得很清楚,袁紹顯是想通過何進來誅除宦官。
兩漢之世,外戚、宦官輪番掌權,前漢外戚盛於宦官,本朝因登基之新帝多來自宗室,欲掌政權必須借助內宮宦官之故,宦官盛於外戚,宦官與外戚爭權經常獲勝,如先帝時,借助中常侍單超、唐衡等五人之力,先帝乃得以誅跋扈將軍梁冀,單超、唐衡五人因功得以封侯,號為“五侯”,遂權傾朝野,又如本朝,因先帝重用宦官之故,本朝初年宦官之勢已很大,時為大將軍的外戚竇武與陳蕃等謀之,欲誅宦官,卻事泄/身死,引發了第一次黨錮之禍。
雖然本朝外戚與宦官相爭常敗,可要想誅滅宦官,士子還必須、也只能通過外戚。
因為依兩漢之慣例,外戚多被拜為大將軍,權大,而且有兵權。
袁紹如能說服現為大將軍的何進,——荀貞知道他也的確說動何進了,——那么,上有大將軍的兵權,下有已出為太守的曹艸等和復出的諸多黨人、名士之支持,輔之以袁氏的聲望、門生故吏,只要不出昏招,事前細密謀劃,事發果斷處置,一舉將宮中的宦官除掉還是有點可能的。
荀攸說道:“中尉,你覺得袁本初能說服大將軍么?”
荀貞問戲志才:“志才,你以為呢?”
“先帝時,‘五侯’除外戚梁冀,本朝故大將軍竇武又謀誅諸宦,宦者與外戚緣何不能并立?無它,‘權’只一個。宦官當道,外戚無權;外戚主政,宦官無權。大將軍雖出身寒微,然現既為大將軍,又新破黃巾,聲威大振,豈會無爭權之意?袁本初必能說服他。”
荀攸細思慎想,對此事卻終究不是那么樂觀,說道:“志才所言固是,可諸中常侍居深宮之內,與天子朝夕相伴,深得天子信賴,袁本初縱能說服大將軍,要想盡誅他們卻也不易,故大將軍竇武得天下士子厚望,有諸多重臣、名士相助,可最終不卻也失敗了么?除非……。”
“除非怎樣?”
荀攸搖了搖頭,卻不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