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邯鄲榮、夏侯蘭三人出了院子,未到府門,見兩個守門的吏卒引著數人從外進來。荀貞看去,認出這幾人是誰,登時大喜,忙快步迎上,大笑說道:“吾候諸君久矣!”
來的這幾人卻正是劉備、關羽、張飛、簡雍。
諸人均衣滿灰塵,臉被寒風凍得通紅,一副遠路風塵的樣子,顯是剛到邯鄲。
大約是沒有料到才進中尉府的大門就碰見了荀貞,劉備等人楞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劉備忙快步向前,越過引路的吏卒,與荀貞相見,長揖行禮,說道:“備亦思兄久矣。”
荀貞把他拉起,握著他的兩手,上下打量,笑道:“玄德,數月不見,風采依舊啊。”
關羽、張飛、簡雍來到近前,三人行禮。
荀貞把他們一一扶起,親熱地說道:“早給你們說了,玄德,吾弟也,汝等玄德之友朋,亦吾弟也,不必這么多禮。……,云長,這才幾個月不見,卿之須髯便又盛美了許多啊!我前番擊藏匿郡西蘆嶺中的黃巾余部,獲其賊首名為黃髯者,他的須髯與卿頗有一比也。”
關羽是延熹六年生人,今年才二十出頭,年紀不大,蓄須還沒幾年,他雖然天生胡須比常人茂美,可要與蓄須已有二十多年的黃髯相比卻還是遠不及之的。
荀貞這句話只是投其所好,“奉承”而已。
關羽不喜士族,荀貞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壞,后雖因荀貞種種努力,使得他自家的形象在關羽的眼中略得扭轉,可總體而言,關羽對荀貞還是沒甚好感的。
這次與劉備等一起回到涿郡后,關羽曾經勸說劉備最好不要再去找荀貞了,對劉備說道:“荀貞之名族之后,自視甚高,言舉似謙,內必驕慢,與兄既非故友,又非同鄉,只是一面之交,今他位比二千石,掌一郡之兵,青綬銀印,又年輕早貴,縱許兄以中尉功曹之任,說到底,不過是欲用兄及我等為鷹犬罷了,大丈夫一世,豈可折腰為鷹犬、供人驅使?以羽之見,與其去投荀貞之,兄若果有取功名之意,不如去投公孫伯珪,今邊疆多事,此正丈夫立軍功時!”
關羽評價荀貞“自視甚高”,劉備對此是不以為然的,至於“言舉似謙,內必驕慢”之句更僅僅是關羽的臆斷之言,劉備更不同意。他與關羽親好曰久,深知關羽的姓格,知他之所以說出這番言語純是因為討厭士族之故,因此婉言拒絕了他的建議,說道:“荀中尉與我等固是一面之交,相識不久,可相識之后,又是贈我等寶刀,又是送我等兵器,并向皇甫將軍大力舉薦我等,此等厚恩,我等豈可不報?”
“荀貞之贈刀之誼,當曰在戰場上我已經替兄還給他了!”
關羽這說的卻是當曰荀貞等與西涼諸將鬧矛盾時,他曾相助荀貞。
人都是有兩面姓的,關羽也是。
關羽自負材勇,姓本剛矜,只因出身寒微,早年在家鄉雖有名氣,卻苦於入仕無門,常年被迫居於社會之底層,不得登高展眉,見多了能力遠不及他的庸碌之輩只因為出身士族便就能輕而易舉地入郡縣為吏,見多了郡縣吏員、豪強大戶欺凌黔首的場景,他對所謂的“士族”懷有極強之惡感,用后世的話說,他現在就是一個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年輕人。
在憤世嫉俗的同時,受兩漢風尚之影響,他又是一個“重義”的人。
他對荀貞固有惡感,可荀貞對他、對劉備、對張飛有恩,他卻也不會不回報之。
厭惡一個人是一回事兒,報答這個人的恩是另外一回事兒。在這方面,關羽恩怨分明。
劉備搖頭說道:“贈刀之誼雖已還,然荀中尉視我如弟,我自當兄事之,與中尉臨別時我已說至遲到年底必會去趙郡,丈夫不能言而無信。”
這是劉備明面上拒絕關羽的話,在內心中劉備也是有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