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離郡從皇甫將軍征討黃巾后不久,劉翁即病故了。”杜買從懷中取出一片竹簡,高高舉過頭頂,呈獻給荀貞,說道,“劉翁故前,把家產悉數變賣,使人喚買前去,把賣來的錢并及舊有之家訾悉數交付給買,再三囑托,命買轉交給中尉,說是以此來報中尉昔年救命之恩。”
劉翁的子女均死在了那場賊害中,雖然無人繼承他的家業,可他還有族人、親友,然而他卻把家財盡數贈與荀貞,可稱知恩圖報,是個義士了。荀貞嘆息良久,問杜買:“劉翁的子女俱逝,可有人看護他的墓廬,又可有人為他守孝祭之?”
“此事荀功曹亦知,功曹已令柏亭亭長好生看護劉翁的墓廬,并從劉翁贈饋中尉的家財里取了一半,分給劉氏族人,命為劉翁守孝祭之。”
荀彧這件事辦得很好。漢人視死如生,可劉翁卻不管身后之事,把家財盡數遺贈給荀貞,這是劉翁的“義”,荀彧把這些家財分了一半給劉氏族人,以求有人能為劉翁守孝、能年年祭其墓廬,這是荀彧代荀貞還報劉翁的“義”。荀貞頷首說道:“知我者,文若也。”
見杜買呈獻上了此行所帶來之劉翁的家資的列表,卻仍然不肯退下,又見繁家兄弟跪坐堂下末席,坐立不安,似甚忐忑,荀貞知他三人心事,心道:“此必是因不知我會如何安置他三人,所以不安。”
昔在繁陽亭,杜買、繁家兄弟在最開始的時候很是不太配合荀貞,也是他們臉皮厚,為了富貴利祿現在竟然還敢來投奔荀貞。不過,荀貞是不會與他們一般見識的,他笑問杜買:“君今次從仲仁、阿褒來,可是專為我送劉翁遺饋的么?”
“是。”
“可還打算走么?”
杜買漲紅了臉,扭捏地說道:“冬雪徹骨,道多賊寇,買雖欲返鄉,卻怕是路遠難行,……,而且,而且,此番來前,買已辭了西鄉之職。”
“既如此,便留下來吧!”
荀貞略作沉吟,說道:“君棄西鄉美職,不辭路遠,專程為我送來劉翁的遺贈,這番深情不能不報,只是君初至無功,雖我故人,亦難驟擢,暫屈君為中尉史,如何?”
杜買喜不自勝,咚咚咚地往地上叩首,連聲說道:“多謝中尉,多謝中尉!”
看他高興的樣子,荀貞忽然想起舊曰在繁陽亭時有次說起曰后的前程,杜買說他“連百石吏都不敢想”,因調笑似的對杜買說道:“中尉史雖非大吏,亦百石也,杜君,可滿意否?”
杜買倒是早忘了他曾說過那句話,歡天喜地地答道:“昔淮陽王得道成仙,雞犬升天。今君為中尉,小人亦升天也。”前漢淮南王劉安本是坐反而死,但在他死后,民間卻流傳他得了道升了仙,遂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言。這個故事在兩漢流傳得很廣,杜買亦知。
堂上諸人見他這般小人的模樣,高素最先忍不住大笑起來,文聘、徐福、戲志才、劉備等也隨之而笑,唯陳褒因昔在繁陽亭時是杜買的“故吏”,盡管也覺得好笑,卻強忍住了沒笑。
——1,尚書郎升遷迅捷。
“建初,(鄭弘)為尚書令。舊制,尚書郎限滿補縣長令史丞尉。(鄭)弘奏以為臺職雖尊,而酬賞甚薄,至於開選,多無樂者,請使郎補千石令史為長。帝從之”。起初,尚書郎任滿后出補為四百石以下的縣長令史丞尉,經鄭弘提議,改為出補為千石的縣令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