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竦把痛恨趙氏的郡吏名字暗暗記下,下午時,送去呈給了荀貞。
這些郡吏的年齡不一、籍貫不一,經歷、出身和能力也不一。
有的已年過五旬,有的剛二十出頭,有的曾在郡縣里任過職,有的是初次出仕,有寒士,也有名族子弟,有純粹的儒生,也有能寫箋奏、或通律法,有一技之長的。
其中一人引起了荀貞的注意。
此人姓霍,名衡,鄴縣人,現為郡議曹諸生。
“鄴縣,姓霍,此人莫非是出自霍谞之族么?”
岑竦答道:“是,此、此人乃霍谞之族孫。”
“你認得他么?”
“議曹時有辯經之會,下吏去聽過幾次,與、與此人有過幾面之交。”
“他秉姓如何?”
“秉、秉姓剛正,嫉惡如仇。”
“你去叫功曹把郡吏的吏簿拿來。”
岑竦應命,很快把王淙叫了過來。
王淙奉上郡吏的吏簿。
荀貞翻到郡議曹這里,細看霍衡的簡歷。
看完霍衡的簡歷,荀貞頗覺驚喜,又微感奇怪。
他驚喜的是霍衡這個人在年輕時曾經出仕鄴縣縣寺,在縣決曹里當過吏員。決曹主法,要想在這個曹里為吏必須要知法才行。霍衡既然曾在鄴縣決曹里為吏,說明此人知法。荀貞正在為郡決曹掾的人選頭疼,突然看到這么一個既痛恨趙氏,又知法的人,自然驚喜。
只是,讓他微感奇怪的是,既然霍衡在鄴縣的縣決曹里待過,為何到了郡府之后反被閑置議曹?莫非此中有何緣故?會不會是霍衡在縣決曹為吏時判錯過案子?又或犯過什么錯誤?
郡議曹在郡朝里的地位雖高,位在諸曹之右,但沒甚實權,主要是一個備咨詢、提建議的機構,很大程度上來說是郡太守用來“儲士養望”的,入此曹者多是知名郡中的儒生,換言之,也就是說這個曹里多是些除了學過儒家經典之外,并無什么特別所長的人。
霍衡身為霍谞的族孫,又知法,正常的安排應是把他放到郡決曹里邊,至不濟,也要安排到郡賊曹之類和“律法”有關的郡曹里去,不應該閑置在郡議曹里。
荀貞放下案卷,因問王淙:“霍衡昔年嘗仕鄴縣,為縣決曹吏,緣何入郡朝,卻被置於議曹?”
王淙答道:“數月前,明公令諸縣舉薦賢人,諸縣薦者眾多,霍衡至時,郡府諸曹已滿,無有空缺,故置於議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