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衡年歲幾何?”
“三十有二。”
“他昔年在鄴縣為決曹吏時,風評如何?”
“霍氏雖世傳儒經,然霍谞曾為廷尉,其后其族中亦頗有知律法者,霍衡是其一。他為鄴縣決曹吏時,量刑用法,無有不當,風評甚佳。”
“霍氏,郡姓也,霍谞,前朝名臣也。霍衡為霍谞族孫,通律法,方過而立,年富力強,正堪用之際,不可久置議曹。”
王淙心知荀貞這是要提拔霍衡了,心中想道:“早在府君行縣前,霍衡就已被薦入郡朝,我記得當時連他一塊兒是共有五人同到郡府,我把他們的名字報給過府君,府君那會兒沒說什么,此時卻怎么忽然想起霍衡了?”口中恭敬應道,“是。”問荀貞,“不知明公想將他改調何曹?”
“決曹缺掾,我意以他守決曹掾,卿意如何?”
王淙一則不是出身郡中大姓,二則荀貞現在也已經掌控住了郡府,對荀貞的意見他沒有反對的資格,雖然驚詫繼欒固后,霍衡又一步登天,然臉上并無異色,恭聲應諾,說道:“下吏這就去把霍衡召來。”
“且慢。”
“明公還有何吩咐?”
“我適才翻看吏簿,見議曹有一名叫李昉的,……。”荀貞拿起吏簿,翻到李昉這一頁,指著說道,“上邊記寫他是李暠之從孫?”
“是。”
“李暠,貪贓、殘暴之吏,因己之過,禍及亡父,不忠不孝之徒,其族親焉能玷我郡朝?可斥逐之。”
“諾。”
“何人舉薦的他?”
“他家當地的縣令。”
“傳檄此令:‘選舉不實’,本該論罪,今乃初犯,姑且免之,如再有二,嚴懲不貸。”
荀貞逐走大批的郡府吏員,使得現在的這些郡吏們對他敬畏有加,同樣的道理,他逐走梁期令,也使得郡中諸縣那些對他本懷二意的縣令長們也一改前態,變得敬畏有加起來。此檄一到,這個“選舉不實”的縣令必然是汗出如漿,誠惶誠恐。
“諾。”王淙見荀貞意猶未盡,問道,“明公可還有吩咐?”
“我聞郡倉曹里有一名叫王通的,時曹里有一名叫馮謙的,分別出自元城王氏、繁陽馮氏,還有戶曹里有一名叫陳儀的,是渤海孝王妃母族的子弟?”
“是。”
“此三人既然是名族之后,可與霍衡一道召來,我當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