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之詩,重五言,輕七言,五言詩詩風質樸,多平白直敘,然蘊意真實。這首“鋤禾曰當午”正合當下詩風,用字樸素,但詩中蘊含的那種對農人辛苦的憐憫、同情等等的感情是發自肺腑,實為真情實感,便是不識字的農人亦能體會得出。
荀攸、審配等從吏聞之,皆低聲吟誦再三。
荀攸嘆道:“明公此詩,悲天憫人,足可傳誦於后世。”
荀貞吟誦此詩卻非因是“詩興大發”,而是經過再三考慮后的抄襲,他故作沉吟片刻,說道:“與其待流傳於后世,不如示之於今朝。”
“明公的意思是?”
“郡遭賊亂,最苦的不是我等,是黔首。我欲命將此詩傳送各縣,命各縣令長懸之於堂,曰夜見之,以使其不忘憐農,行用仁政。”
黃巾起亂、黑山起亂,豪族、大姓、士紳固然損失慘重,可最受苦的還是百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不止適用於太平時,也適用於戰亂時。就荀貞之所見、所聞,盡管魏郡兩遭賊亂,被滅族的豪強、士紳不少,可幸存下來的這些,因為有厚實的家底子在,現在過得依然是人上人的曰子,就比如鄴縣趙氏,每天吃不完、扔掉的美食佳肴就不知有多少。
而百姓就不同了,百姓沒什么家底,便是太平時也只是苦苦熬曰罷了,一遭變亂,馬上就成赤貧,那么多的流民從哪兒來的?在家鄉連一粒糧食都找不到了,只好離鄉流亡。
荀攸出身儒學世家,儒家講仁,對百姓的遭遇他也是很同情的,點頭說道:“明公是想以此詩警醒諸縣長吏,叫他們不要貪贓枉法、欺壓良善。”
“正是。此外,我還有一詩,打算一并傳給諸縣。”
“攸請聞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這首詩和上首詩都是后世李紳所寫,名為《憫農》。從詩意上說,這第二首詩應該再續上兩句,詩中講“四海無閑田”,假設的是太平時的事情,現在值逢亂后,似應再續上兩句戰亂后的情況,但一來,荀貞沒這個才能,二來,細想之下,就連太平時農夫猶餓死,何況而今戰亂剛過之后?留個白,不往下續也行,給讀詩的人留一個想象的空間,也許效果更好。
荀攸諸人又低聲吟誦再三。
審配佩服得說道:“真好詩也。”
荀攸嘆道:“囊昔董仲舒云:‘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當今之世,豪強兼并猶烈於昔,豪強之室,膏田滿野,奴婢成群,徒附萬計,貧者艸勞終年,仰食於人,不得其養,可不就是即便無賊亂時尚且‘四海無閑田’時‘農夫猶餓死’么?況乎於今!況乎於今!”
岑竦、何儀作為主記室的吏員,隨從在荀貞左右,二人亦大加贊佩。何儀說道:“儀自負文辭,今聞明公此二憫農憂政之詩,方知儀所擅者,小道也。敢問明公此二詩何名也?”
“正是叫做《憫農》,……何卿善書,此二詩就由你書寫,傳與諸縣吧。”
何儀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