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被拜為長沙太守后不久,鐘繇又有信來,說他被朝廷外放為了陽陵令。
鐘繇本是尚書郎,這是一個品秩雖然較低,但實權很重的職務,加上鐘繇出身潁川士族,因此得以被外放為陽陵之令不足為奇。
陽陵是前漢景帝的陵墓,因是在當時的弋陽縣修筑的,故名陽陵,在長安附近。
兩漢皇帝陵的周邊通常都有縣邑,陽陵縣便是其一,人口不少,萬戶以上,故設“令”而不設“長”。陵邑的令不是一般人就能做的,大多選擇有名望、聲譽好的人來擔任,本朝名將“涼州三明”之一的段颎早年就做過陽陵令。
要放到過去來說,這是一個美差,有了這段資歷,日后的升遷大約會順暢許多,奈何現而今關中叛亂不定,這卻就不是美差了。
荀貞給鐘繇回信,勸他不如不要去上任,干脆稱病不去就是了。
兩漢的吏員在面對朝廷的任用時,有很大的自主權,不合心意的任用完全可以拒絕,當然,也不能硬邦邦地直接說:“我不接受任命”,可以換個婉轉點的辦法,比如稱病。
朝廷對此通常是默許的態度,而且還不會影響到該吏日后的前途。
以鐘繇“尚書郎”任上成績優異的履歷,他如果不去陽陵上任,那么用不了太久,他大約就能得到更好的任用。
不過鐘繇卻不是遇難而退的性格,他正當盛年,又逢國家賊亂,正是雄心壯志的時候,荀貞料來他是不會接受自己的建議的,果然不錯,信寄走七八天后,鐘繇的回信送到,卻是他已經在去陽陵上任的路上了。
鐘繇和荀貞是“同郡人”,并且他兩人曾經同在潁川郡朝為吏,私交不錯,碰上這種事情,荀貞當然不能坐視,當即令許仲從義從中挑出數十精勇可靠的潁川人,命他們立刻出郡,追趕鐘繇,一來保護鐘繇路上安全,再一個萬一陽陵遭賊,也可扈衛鐘繇的周全。
這卻是與贈送鎧甲、馬鎧給孫堅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點付出雖然不大,但勝在情深意切,待到日后,想來必是能得到回報的。
辦完了這件事,十月底,在陰修的信中聽聞郭圖被拜為郎官。
陰修任潁川太守時,荀貞和郭圖皆在他府中為吏,故此,在與荀貞的通信中他提到了此事。
郭圖是早就想當郎官的了,昔年荀貞和他同在陰修府中為吏時,他是上計吏,當時就一門心思地想找機會能夠入仕朝中為郎官。
三署郎和郡縣掾吏不同,郡縣掾吏即便做到第一,也只是千千萬萬的郡縣掾吏之一而已,三署郎卻是朝官,是朝廷的后備官吏,一為三署郎,身價比孝廉還要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