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再次下拜,堅定地說道:“備雖鄙人,卻也知大義,閹宦之害,世人皆見,便是婦孺亦恨不得提劍殺之,況乎備一丈夫也?備且為宗室,更不能視若無睹!君侯,備愿從君侯誅滅鄴趙!”
“這……。”
張飛亦再次下拜,大聲說道:“君侯,飛亦愿從君侯誅滅鄴趙!”
關羽也下拜,說道:“飛亦愿。”
最后簡雍也下拜說道:“雍雖無智、亦無勇,亦愿為君侯獻綿薄之力。”
“這……。”
荀攸、程嘉兩人起身,來到荀貞身邊。
程嘉笑道:“玄德、憲和、云長、益德俱義士也,君侯,我早就跟你說了,他們肯定是不愿意走的!如何?我說得沒錯吧?”
荀攸笑道:“君侯,玄德諸君既有從義之志,君侯也就不要再勉強他走了!”
“……好吧!”荀貞再次把劉備等人扶起,拍了拍劉備的胳臂,說道,“玄德,正因為我與卿等相交如兄弟,所以我才實在是不愿意牽累卿等啊。”
劉備大義凜然地說道:“於公,備知忠義,且乃漢家宗室,於私,君侯待備等恩重,不論是於公還是於私,在這個時候,備等皆不能走!愿從君侯左右,從君侯馬前驅!”
劉備這個人有著復雜的性格。
首先,他忍辱負重,折而不撓;其次,因為出身不高,他謙恭隱忍;再次,他城府深沉,弘毅寬厚,交接士人、豪杰能屈己待人,“以性情相契”;再再次,也是他性格中重要的一個方面,他重信義。
重信義是一個美德,可對有英雄志氣的人來說,信義僅僅是一個工具,如此而已。自古以來,謀立大業的人物很少有將信義作為目的而信守不變的,對他們來說,倡信崇義自始至終都是爭取人心,進而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劉備也不例外,他崇尚信義,但從不以此為圈。
這從他在原本歷史中的一些故事就可看出。
比如,他被曹操打敗,只身投靠冀州,答應袁紹招關羽來歸,可結果他卻使奸計欺騙了袁紹,又比如呂布被擒,劉備答應替他講情,但當曹操有不舍之心時,劉備一句話便把呂布送上了斷頭臺,呂布非常生氣,大罵:“是兒最是無信者!”再比如劉備得蜀中,整個過程全無信義可講。在戰場上,劉備幾乎每次敗陣都是只顧自身逃命而不顧妻小和從人。曹操評價他:“沛縣小輩,妄稱皇叔,全無信義,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者也。”他對劉備的評價可謂中肯。
成大事者往往不以小義而廢大謀,能在亂世之中為一方雄主的人當然不會是迂腐仁義之人,曹操如是,劉備如是,荀貞也如是。
放到眼下這件事來說。
劉備其實是非常不愿跟著荀貞干誅滅鄴趙這件事的,趙忠的權勢多大?誅了鄴趙之后,不用想就知道后果,要不是個死,要不顛沛流離、逃亡江湖。劉備還不到三十歲,這幾年跟著荀貞先是在趙國、接著在魏郡,他又嘗到了權力的滋味,怎甘心就此把前程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