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話說回來,荀貞這幾年待他如同產弟,提拔他、重用他,又拿出幾百萬的錢給他送別,還要送他甲士、騎兵,不管是從感情上還是在物質上,對他可以說都是恩義到極處了,這么個情況下,他怎能一走了之?不錯,他的確可以一走了之,反正是荀貞主動讓他走的,可走了之后呢?關羽、張飛會怎么看他?他與關羽、張飛本是以“義”相交,“義”既是他與關、張情深的根本,事實上,也是他為人立世的根本。他雖是宗室,可家里早就破敗,他是怎么在涿郡立住腳,闖出名號的?關羽、張飛皆萬人敵,都是世間的虎士,為何不與別人結交,卻與他情深?可不就是因為他講“仁義”?說到底,關、張也是游俠,游俠都是重義輕生的。
如果這個時候,劉備真的一走了之了,他在關、張眼中的形象就會轟然倒塌,而且不止如此,事情傳到涿郡,他在涿郡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荀貞說他可以去投公孫瓚,他確實可以去投公孫瓚,可他是怎么去投的?是在荀貞“誅滅宦族、生死之際”的時候,他棄荀貞而去、改投公孫瓚的,這事兒如果被公孫瓚知道了,公孫瓚還可能會重用他么?荀貞待你這么恩重,你都棄他而去,將來如果我公孫瓚遇到點什么危險之事,你是不是也會棄我公孫瓚而去?
所以說,劉備雖然很不愿跟著荀貞干此大事,可卻別無它法,只能“重義”,只能參與其中。
話再說回來,荀貞是什么人?荀家子弟、二千石太守、潁陰侯,不但出身好,而且現今身份尊貴,如和劉備相比,二人就是云泥之別,荀貞是天上的云,劉備是地上的泥,可就這么一個高高在上、前途遠大的荀貞,忽然卻一定要去做誅滅鄴趙這件事,說實話,劉備很想不通。
自上次知道荀貞要誅滅鄴趙后,劉備想了很久都沒想通,他實在是不懂荀貞。
要說荀貞不怕死,劉備相信,可要說荀貞寧肯舍棄前途、也要干此大事,劉備卻是不相信的,因為依荀貞的一向表現而來,荀貞分明是個有遠志之人,簡雍私下評價荀貞,說他“有英雄器”。試想,一個“有英雄器”的人怎么可能會在正當盛年之時,貿貿然地斷送自家前途?
可不相信歸不相信,看荀貞的架勢,卻又明明不是假的。
劉備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不過經過這么些時的思考,他卻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如荀貞這樣有“英雄器”的人肯定是不會做自尋死路的事,荀貞肯定是會給他自己留條后路的。
也就是說,即使跟著荀貞干了這件事,劉備覺得也可能不會獲罪身死,甚至說,也許還能有再出頭的一天。
棄荀貞而去,則名聲全廢,不復再有立身之本;跟著荀貞做此大事,可能不但不會死,而且還會再有出頭的一天。想來想去,劉備也只有選擇跟從荀貞了。當然了,對荀貞到底有無后路,劉備也不確定,他這是在賭,卻也不能不賭,誰叫他現在身上荀貞的烙印太重了?
對劉備的這點小心思,荀貞雖然不能盡知,卻也能猜出一二。
關羽、張飛聽了劉備的話,關羽面現同意之色,張飛略微顯得遲疑了下,但很快就和關羽一樣,也面現了同意之色。唯獨簡雍,面色陡變,雖然很快就恢復了過來,卻被荀貞看到了。簡雍目視劉備,很想把他拉走,叫他改變主意,可奈何劉備壓根就沒看他。
荀貞一目過去,劉備、關羽、張飛、簡雍諸人的神情俱落入眼中,他慨然說道:“君昌所言甚是,卿等皆義士也,我本不該提相送之話!好,我便與卿等同心齊力,共滅鄴趙!”
劉備等人齊聲應道:“同心齊力、共滅鄴趙!”
誅滅鄴趙就在眼前了,劉備、簡雍、張飛三人不必再回本縣,荀貞安排他們在后宅住下,關羽在軍中雖掛有軍職,但當此非常之時,卻也可事急從權,不必再歸營中,亦在后宅住下。
這天晚上,簡雍來找劉備,唉聲嘆氣,埋怨劉備,說道:“玄德,君侯待你我雖厚,但今日他欲誅趙,這可是要掉腦袋的!趙常侍權傾一時,又豈是能得罪的?何況君侯這次還不是小小地得罪他,而是要滅他一族!玄德,你怎么就昏了頭,主動愿從君侯做此要命的禍事?”
關羽、張飛也在劉備室內,聽了簡雍這話,他倆都是大不樂意,只是因劉備素來和簡雍親密,而且他倆與簡雍也是相識多年的熟友,所以兩人強忍著沒斥責簡雍,只是哼了聲,別過臉去。
要說起來,也是可笑,本來簡雍和荀貞常有來往,交情不錯,簡雍一直對荀貞贊不絕口,而關羽和荀貞則來往不多,關羽一直對荀貞有偏見,現如今卻反了過來,簡雍不愿跟著荀貞誅鄴趙,關羽卻愿意,這也是他兩人性格的不同之處,簡雍知趨利避害,而關羽卻只重道義,——只有當面對生死之時,才能顯出人之本性。
聽了簡雍的質問,劉備心中苦笑,卻沒辦法把心里想的東西說出來,只能淡淡地回了一句:“趙常侍,天下巨宦,久害朝堂,今君侯欲滅其族,此忠義事也!備豈能臨之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