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說到的蹇碩、何進、袁紹。
天子信用蹇碩,以為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然大將軍何進也在他的領屬以下,但何進畢竟位為大將軍,而且又有袁紹等人團聚在他左右,蹇碩猶畏忌之,擔憂他會對自己不利,於是與諸常侍共同建議天子遣何進西擊邊章、韓遂。
天子聽了他們的,賜何進兵車百乘,虎賁斧鉞,打算詔遣他帶兵出京。何進得人暗中送訊,知這是蹇碩和常侍的陰謀,遂奏請遣袁紹東擊徐州、兗州的叛亂,說等袁紹回來,他就出兵。
這件事剛發生不久,因此之故,袁紹剛離京都,現不在洛陽,也所以這封回信是由曹操寫的。
曹操在寫到這一段時,隱晦地寫出:蹇碩之所以勸說天子遣何進出京,而天子又之所以同意,并非只是因為何進、袁紹等與宦官存在矛盾,更深層的原因是牽涉到了立誰為皇太子之故。
何皇后所產的劉辯是嫡長子,該被立為皇太子,可天子不喜歡他,認為他輕佻無威,不可為人主,所以想立王貴人所產的劉協為皇太子,但皇后有寵,何進又握重權,故天子遲疑不決。
天子以蹇碩為元帥,何進雖貴為大將軍卻也歸蹇碩領屬,一方面固是因天子信賴蹇碩,另一方面卻也是因為天子不想立劉辯為皇太子,所以不愿給何進太重的兵權,以免將來生變,而這次蹇碩等人一說,天子即同意遣何進出京,也是出於這個緣故。
——現在洛陽的政局實在是錯綜復雜,有士大夫與宦官的政斗,又有“皇儲”之爭。何進作為劉辯的舅舅,他與袁紹等士人走得近,往深層里挖掘,其中未嘗沒有無奈之故。荀貞雖然沒去過洛陽,但從袁紹、曹操等人的信中,從派去洛陽打探消息的人傳回來的一些話中卻也知道何進、何苗兄弟不和,何進傾向於士人,何苗則傾向於宦官,當年何皇后之所以能夠得寵、成為皇后便是賴了宦者之力,故此何苗一直反對何進和袁紹等士人走得太近,可不和士人結盟,何進又能怎么辦?天子信用的蹇碩等宦官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會順從天子的意思,支持立劉協為皇太子,要想與他們斗爭,要想立劉辯為皇太子,何進只能借重士人的力量。
一邊需要借重士人的力量,以保證劉辯能被立為皇太子,一邊又覺得何苗的話不錯,如聽從袁紹的意見,把宦官盡數誅掉,那么士人之勢便無人可制,朝廷大權必將被士人壟斷。
以是之故,何進其實也是很矛盾的,遠在數千里之外的荀貞只從袁紹、曹操等的信中和一些聽聞到的事情中都能體會到他左右不定的猶豫。
說過何進、袁紹、蹇碩的事情,曹操又提了下天子閱兵於平樂觀之事。
從曹操的信中,荀貞才知道,天子閱兵平樂觀卻竟是因為何進的奏請。在聞術士稱京都將遭兵災、兩宮流血后,何進的司馬許涼、假司馬伍宕對何進說“《太公六韜》說:天子將兵事,可以威厭四方”,何進以為然,遂入奏天子,天子乃召四方兵,講武於平樂觀下。
接著,曹操又說了點鮑鴻、趙瑾的事兒。
鮑鴻是西園八校尉中的下軍校尉,位僅在蹇碩、袁紹之下。趙瑾是上軍校尉蹇碩的部下,為上軍別部司馬。就在曹操寫信的時候,鮑鴻被朝廷派去汝南討擊葛陂黃巾,趙瑾則被派去平定巴郡的板楯蠻之叛。趙瑾是蹇碩的人,鮑鴻則是袁紹一黨。
因為沒能把何進調出京都,所以蹇碩又奏請天子,改對西園校尉中的袁紹一黨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