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
荀貞的一個極大的長處便是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現今雖說因為誅鄴趙、陽翟張氏而有了很大的名聲,可歸根到底,他在朝中也好、在士林也罷,根基都弱,與袁紹這樣根深葉茂的世家公子相比,他是遠遠比不上的。
因此之故,在洛陽時,他雖然三次勸諫袁紹,——在他臨走時,離開洛陽前,他又向袁紹進言了一次,加上前兩次,總共是三次勸諫袁紹,可在都被袁紹拒絕后,他亦無可奈何,只能閉口不再復言。
三次進言都沒有能被袁紹接納,因為有“自知之明”,他在袁紹面前的時候,并未因此而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可在離開洛陽后,這份“不滿”和“失望”卻是無法再被控制住了。
“人謀不藏,實堪浩嘆!”
由程嘉、荀攸的話頭,荀貞不覺又想起了那天陛見天子時的情景。
今天子說來也是一個可憐人。
他是靈帝與何皇后之子,因為靈帝之前的諸子皆早夭,所以在他出生后,沒有養在皇宮,而是養在了據說有“道術”的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他貴為皇子,人不敢稱其名,故稱他為“史侯”。一個嬰兒,剛出生,尚在襁褓之中就離開了父母的身邊,在一個道人家中長大,盡管說他即使留在宮里,也不可能天天見到他的父母,可較之來說,卻總是令人不禁生起憐惜的。
他既是長在道人之家,換而言之,也即是說,他是長在平民百姓家中的,那么在日常舉止上,難免就會有平民化的一面,對老百姓來說,市井、平民的氣息是正常的,可對一個皇子來說,這卻就成了他的“缺點”,靈帝因而不喜歡他,認為他“輕佻無威儀”,於是想立次子劉協為皇太子。
可以想象,他一個小孩子,可能不知道太子與非太子之間的不同,不知道這之間到底存在著多大的差別和意義,可他身邊的人卻必然知道,比如他的母親何太后,比如他的舅舅何進、何苗,比如他的屬吏,而這些人不用說,肯定會時時給他壓力。
好不容易靈帝駕崩,在何太后、何進等的擁護下,他當上了天子,結果沒幾天就碰上了袁紹血洗北宮,以致他被宦官們挾持,被迫出宮,兵亂中流落野外,又不久,又碰上了跋扈犯上的董卓。
要知道,直到現在為止,他也不過才是一個十三四年的少年。
那天在宮中見到他時,雖然恪於禮節,荀貞沒有能直視,沒能細細地打量他,可卻也發現了他神色中的惶恐、不安,乃至懼怕。
空落落的大殿里,他一個瘦小的身子坐在與他的身形絕然不相配的巨大的龍椅之上,怎么看都不能讓人感受到一個九五之尊的威儀,而只有撲面而來的一個小小少年的惶恐和無助。
何進、何苗已死,沒有了朝中的外援,何皇后亦不復再有權勢。
而沒有了何進、何苗、何皇后的擁護與支持,這個小小的少年又怎可能支撐得起大漢岌岌可危的天下?他支撐不起。非但如此,說句誅心之言,這朝堂之上、天下諸州,而今又有幾人真正地把他當做天子看待?就不說董卓,便是袁隗、袁紹等朝中的公卿士人們,他們又真的把他當做天子看待了么?比起自己的權勢、利益,他這個天子重要么?有幾人會為捍衛他而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便不說生命,恐怕便是連一點小小的利益,也不會有幾人愿為他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