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當初反對荀貞到近京的大郡為郡守,而卻堅持要他來廣陵當太守,其意有二,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忌憚荀貞,既然拉攏不成,所以干脆就把他打發得遠遠的,再一個,其中恐怕亦有挑撥“袁黨”內部矛盾的企圖。
張超在廣陵當太守當得好好的,卻半道上讓荀貞來接任,要說其中沒有挑撥的意圖,誰也不會相信,更且別說,依著董卓的意思,張超被荀貞接替后,他都不想再給張超安排別的職位,如果董卓的這個意圖能夠得以實現,張超、乃至張邈恐怕真的就會因此而和荀貞生起罅隙。
不過好在那會兒董卓到底是剛到京都,在京都根基尚淺,他以兵力為后盾,固可以迫使袁紹等在荀貞的問題上退讓,但要想完整、徹底地實現他的企圖卻是難之又難。
最終的結果是,在袁紹等人的活動下,不但張超得到了新的職位,改任了別郡的太守,并且張邈也得到了一個太守之位:陳留太守。
荀貞對陳留是很感興趣的,他在趙郡當中尉時,曹操等曾問過他如若改遷,想去哪個郡做太守,他當時最想去的就是陳留,陳留南臨潁川、西望趙國,他如能出任此郡,從某種層面來說對他日后的發展將會大大有利。
可惜,他那會兒沒能得到陳留。
這一回,按理說,依照他的名望、資歷、官位,他是完全可以得到陳留了,卻又因董卓不愿他離京都太近之故,依然未能實愿。
他不能得為陳留太守,張邈為何卻能?
卻是兩個緣故。
一則,張邈的資歷更老、名望更大,張邈乃是黨人“八廚”之一,老牌的黨人名士了,只論資歷的話,別說袁紹的小集團里了,便是整個天下的士人里邊也沒有太多能與他相提并論的。
再一個,張邈雖有名望,卻不以“知兵”出名,他沒有什么軍功,董卓沒把他當成一個太大的威脅。
兩下結合,是以袁紹、袁隗等人能給他謀取到陳留。
袁紹畏懼董卓,所以不敢接受荀貞、鮑信等起兵討董的建議,但在董卓的強勢面前,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他也不可能不多做一手準備了,張邈的出任陳留便是他的另一手準備,——張超的改任它郡、荀貞的出任廣陵,從整體來看,也可包含入這“另一手準備”之中。
張邈將出任陳留太守一事,荀貞是在曹操的信中知道的,那會兒他剛離開洛陽沒兩天,還沒發生董卓自為司空的事兒。
此外,在前兩天的一封信中,曹操又提及到:他、何顒等和袁紹商量,準備舉薦王匡為河內太守,鮑信為濟北相。
早前何進遣大將軍府的掾吏赴各地募兵,鮑信在其中,王匡也在其中。
王匡和鮑信是同鄉,兩人皆為泰山人。
鮑信是回泰山募的兵,除了一些騎士外,募的多是尋常步卒,這活兒比較好干,所以他回洛陽的早一點,正碰上荀貞進京。
王匡沒有回泰山募兵,泰山的豪俠劍客、武勇之士就那么多,鮑信已然回了泰山,他要是再去,兩人變成搶兵源了,事倍功半,因此他跑到徐州這兒來了,泰山南邊就是徐州,離得不遠,他在這兒也挺熟,奉了何進的命令,他的任務是招募強弩手,挽弩射箭是技術活兒,強弩更需要身強力壯之人,所以他這個活兒比鮑信的活兒難干,以是之故,比鮑信回洛陽的晚,荀貞沒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