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現下只四千義從,給劉備五百人就算不少了,五百人翻不起什么大浪,而且還可以以“親厚”為名,把劉備留在中軍,這樣,既能得劉備之力,又能減少“可能會給自己生造出一勁敵”的可能性;而安插幾個人手,更是理所應當,劉備即使獨領一軍,也是荀貞的部曲,荀貞任命幾個人進去當他的助手,他沒什么可說的,而且這也是很正常的。
有了這兩條保險,大約對“劉備獨領軍”這件事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荀貞已非昔日之荀貞,現在的荀貞很有自信,對劉備這件事,他也就是出於正常的思考范圍考慮了一下,想好了解決的辦法之后,就不再多想了,他告訴劉備“軍備現下非當務之急”,這句話倒非假話,現下的當務之急是需要考慮在廣陵的施政。
荀貞雖是一個實際上重視“黔首百姓”更勝過“士族豪族”的人,但在眼下這個時代,要想在一個地方站住腳,首先需要考慮的卻不是老百姓,而是士族、豪族,是郡國右姓。
討董在即,荀貞沒有時間在民事、政事上下太多功夫了,要想得到廣陵郡的支持,他現在只能立刻、首先從本地的士族、豪族入手,只要能得到他們的認可,那么在日后的討董中,他就可以暫時地后顧無憂了。
因而說,這在廣陵施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本地的士族、豪族示好,以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持。
張超走前,荀貞特地向他詢問過廣陵的冠族、名士都有何姓、何人。
這其中,張超特地提出了兩個,一個是廣陵縣人張纮,一個是射陽縣人陳琳。
這兩個人,荀貞在來廣陵前就知道了。
張纮,字子綱,今年三十多歲,不到四十,是廣陵最有名的的名士之一。
陳琳,字孔璋,年歲比張纮略小,此人不必多說了,就是后來寫討曹檄文,令曹操出了一身冷汗、乃至頭風都好了的那個陳琳,乃是當今天下數的著的大文士之一。
不過,陳琳現下不在廣陵,而是在洛陽。
何進為大將軍時,召辟陳琳為大將軍府的主簿,何進打算召外兵入京、以脅太后來誅宦官時,陳琳勸諫過何進,勸他最好不要這么做,說何進這么做無異於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但何進沒有聽,后來何進被殺,主君死了,陳琳這個主簿也就當不下去了,旋即轉而投到了袁紹這邊,袁紹、何進本就是盟友的關系,而且陳琳又是個士人,和袁紹的關系本就不錯,所以他這個改換門庭也是沒什么奇怪的。
荀貞在洛陽時,於袁紹那里見過陳琳,兩人算是認識,后來,陳琳知道荀貞要來廣陵當太守,還特地寫了封家書,請荀貞幫他帶給他的家人,并請求荀貞照顧一下他的宗族。
荀貞都答應了。
現在是實現給陳琳的承諾的時候了。
荀貞沒有遣人前往,而是親自命駕,去到射陽,造謁陳琳的家中長輩,把陳琳的信交給了他們。陳琳家不但在射陽,在廣陵也是個右姓,其族中有不少人出仕郡、縣,在郡府里為吏的也有,有兩個他的族人,荀貞到了陳琳家后,見到了陳家的一些后輩,還又專門從中征辟了一個陳琳的從子入到郡府,委以吏職。
去過陳琳家,荀貞又去張纮家。
張纮和陳琳年輕時曾經一起游學洛陽,兩人的關系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