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做為一個上位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一向來,荀貞待劉備甚厚,“視若兄弟”,這個時候,劉備提出來想獨領一軍,如果直接拒絕掉,會讓麾下的其他人怎么想?你待劉備這么親厚,你都不同意讓他獨領一軍,你是不想放權?劉備都是這樣,難以獨領一軍,那么如陳午、魏光等等這些人呢?是不是更難得到這個機會了?
所以,不能直接拒絕掉劉備。
荀貞笑道:“此事不急,我剛到廣陵,下車伊始,諸事未熟,軍備非當務之急,且等我熟悉了地方情況之后,再議此事不遲,……玄德,你以為呢?”
劉備連聲應是,帶著希望,歡天喜地地感謝著離開了。
看著他離開,荀貞盤算起來。
劉備能來求他一次,也就會來求他第二次。
婉拒一次,說得過去,第二次就不能再拒絕了。
看來,這個“獨自領軍”不答應也不合適。
但答應,也得有個底線。
換言之,得有個較為可靠的措施,以能把劉備這頭猛虎鎖在籠中,免得給自己生造出一個未來的勁敵。
那么,該有個怎樣的措施?
初步看來,至少有兩點要做到。
劉備之所以成事,除了他自己的能力,關羽、張飛其功大焉。
關、張皆萬人敵,能得其一,便足可揚威,現在關羽是難以延攬到麾下了,劉備一旦獨自領軍,關羽肯定是要跟過去的,那么就一定要把張飛給留下來。沒有了張飛,二臂斷其一,那么雖有“羽”,但劉備料來也定是難如原本之歷史一樣“高飛”了。
再一點,就是即使讓劉備獨自領軍,也不能讓他脫離控制。
首先一個,兵力不能給他太多。
其次一個,要在他軍中安插幾個靠得住的人手,以“協助”為名,行“分權”之實。
對於兵力和安插人手,想來劉備也是沒什么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