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邊來借,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向州里邊借,一個是向州外借。
荀貞先上書州府,問陶謙借生產物資。
陳登在搞屯田,糧種、耕牛、農具等等,州府里邊是有的,即便所剩無多,但也是可以擠出來一點給荀貞的,不過正如荀貞、戲志才、荀攸等人之預料,陶謙怎么可能會借給他?
荀貞折了陶謙的面子,陶謙沒馬上和他翻臉就已經很不錯了,又豈會再借東西給他?
陶謙不借也沒關系,荀貞本也就沒指望他。
陶謙是州刺史,郡有困難、先找州里,既然陶謙不借,那么荀貞就可以向州外借了。
要說起來,這州外遠近的郡國中,荀貞能借的地方還真不少。
沛國相袁忠是汝南袁氏子弟,平原相陳紀是自家人,東平相李瓚是荀貞的同郡長輩,汝南太守徐繆曾和朱俊一起擊過南陽黃巾,荀貞也能套上交情,丹陽太守周昕和袁紹、曹操的關系不錯,荀貞也能從他這里弄來點,吳郡太守盛憲年少時就和孔融訂交,兩人交情極佳,荀貞也算是孔融的“故交”了,也能套上關系,廬江太守陸康年少時曾被時為揚州刺史的臧旻舉為茂材,算是臧旻的“門生”,而臧旻正是臧洪的父親,也能從他這兒搞些糧、牛等物來。
荀貞拿這件事來與臧洪、袁綏、秦松諸吏商議。
秦松聽了之后,笑了起來。
秦松是廣陵的上計吏,臧洪、袁綏等郡吏去迎荀貞時,他也在其中。
荀貞到廣陵這么些時間了,和臧洪、袁綏、秦松等人也接觸了不短的時候了,對他們的性格、能力各有了一定的了解,私下里,他在和戲志才、荀攸、程嘉等閑聊時,曾評價過這幾個郡中的大吏,他認為:臧洪慷慨,袁綏穩重,而秦松則是“多智”,是一個智謀之士。
事實上,從秦松能為廣陵上計吏就可看出,這個人絕對是個聰明人。
如前文之所述,上計吏每年去一次洛陽上計,郡守國相這一年干得好不好,有沒有政績,能不能得到朝廷的表彰,很大程度上都在這一次“上計”中,事關長吏的前程,這能被選為郡上計吏的,沒有一個笨人,大多是能言善道、應變能力強、聰明機智的人物。
荀貞看到他笑了起來,遂問道:“文表,卿緣何發笑?可是覺得我所說不妥?”
文表,是秦松的字。
秦松笑答道:“明公所言,甚是妥當。只不過,以在下愚見,似是用不著去州外借這些東西。”
“噢?卿有何高見?”
“我州中有一巨富,祖世貨值,不知明公可知?”
“噢?卿說的是?”
“東海糜氏。”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東海糜氏,世代豪富,他家之名,我豈會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