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發展地方經濟,還是為將來的“討董”備戰,農業都是重中之重,而要想使郡里的農業得到蓬勃地發展,在短期內就可以看到成效,可以收獲到更多的糧食,只派一些人去各縣“督視農田”顯然是不夠的,荀貞自然而然地就又由此而想到了屯田。
首先來說,徐州現在是有搞屯田的,陳登這個陶謙親任的“典農校尉”便是專門負責此事,陳登雖然年輕,但是個人才,從去年底到現在,屯田的成績已經出來了一些,很不錯。
其次來說,荀貞有在魏郡搞屯田的經驗,他手底下一幫人,如江禽、何儀等現在也都懂這個。
那么結合這兩個方面,他就完全可以“上行下效”,在廣陵搞起屯田來。
要想搞屯田,三件事最重要。
一個是地,也即搞屯田的地;一個是人,也即勞動力;一個是糧種耕牛等,也即生產物資。
這三件事中,“地”和“人”都已經有了。
去年十月的那次黃巾之亂,廣陵頗受其害,死的人不少,無主的田地很多,加上郡、縣本來就有的“公地”,也就是“國有土地”,雖然在“量”上還不能與當年在魏郡搞的屯田面積相比,但也足可以把這個事情做起來了。
當然,也不是說做就能做,這其中也還是需要一些工作的,比如那些無主的田地東一塊兒、西一塊兒,零零散散地散布在全郡各縣,要想屯田搞起來,首先一個,就得把這些地統共地攏到一起來,怎么攏?這就需要和那些有主的田地進行“置換”,需要郡里邊、縣里邊派人下去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把這些地和郡縣現在所用的公地攏到一塊兒。
這個事情,說起來看似容易,辦起來是很麻煩的。
首先,民以地為生,要想和老百姓換地,不容易。
其次,地有離家遠近之分,又有肥薄高下之別,在換地的過程中,很可能就會出現“徇私舞弊”、“貪污行賄”,乃至“豪強勢族趁機兼并民田”之事,這些東西都要想到,要嚴防。
總而言之,這是個不好干的差事。
荀貞想來想去,只有把這件事交給荀攸來負總責他才能放心。
相比“地”,“人”就好辦多了。
因為戰亂而淪為流民的人有很多,把這些流民招募過來,讓他們去屯田種地,既能收獲糧食,又能減少郡縣的治安隱患,兩全其美。
招募流民這一塊兒,荀貞交給了江禽、何儀。
江、何兩人在魏郡就是屯田的總負責人,組織能力上得到過鍛煉,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搞屯田,來糧快,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可在很多時候,即使想搞屯田,有些人也搞不起來,沒辦法去搞,為何?因為要搞屯田不但需要田地、勞動力,最重要的是還需要糧種、耕牛、農具等生產物資,還需要先有一定的糧食儲備來養活這些搞屯田的人,這些都是投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拿出這份投入,又或者是肯拿出這份投入的。
荀貞當然是肯拿出這份投入的。
可問題是,廣陵在這些東西上也缺,在魏郡時也缺,當時荀貞是向趙國、東郡、潁川借來了主要的物資,那么現在到了廣陵,他該怎么辦?
他決定還像在魏郡時那樣,從外邊來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