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成應諾,又問道:“我何時走?”
“且看郡中怎么說,郭君何時走,你就何時走。”
“諾。”
荀成也出了帳中,去準備了。
荀貞問戲志才:“志才,文臺近日可有信到軍中?”
荀貞和荀攸不在軍中的這段日子,軍務由戲志才代理。
他答道:“昨日來了封信。”
“噢?”
“孫將軍說他已兵過江夏郡,入了南陽。”
由南陽再北上就是潁川了。
荀貞說道:“太好了。”頓了頓,又問道,“路上沒有受阻,未有生什么別的事吧?”
“沒有。”
荀貞聞得此言,放下了心。
他前世讀書,讀到過孫堅起兵,一路北上,先后殺了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
他原本早已忘了這兩個被殺之人的名字,但現在則已知,一個是王叡,一個是張咨,此二人皆州郡名士,尤其張咨,還是潁川人,如果按照原本的歷史,坐視不理地看著這兩人被孫堅殺掉,將會大不利孫堅的名聲,間接地也不就利於荀貞和孫堅聯兵,是故,荀貞在孫堅起兵前,特地給他寫了封信去,叫他務必要克制“俠氣”,不可妄殺士人。
孫堅看來是聽了荀貞的勸告,沒有因為王叡素輕視他為武人而趁機報復殺掉王叡,現在他已到南陽,南陽太守張咨與荀貞同郡,荀貞早就提前給他寫了封信去,信中說道:“我與孫堅共響應袁渤海起兵,孫堅不日就會抵達貴郡,如果途中缺糧,還請足下略作相助。”不看僧面看佛面,有了荀貞、潁陰荀氏的面子在,想來張咨應不會再如原本歷史上那樣拒絕供應糧秣給孫堅,而孫堅對他應也會客氣得多。
荀貞見戲志才似乎還有話要說,問道:“可是文臺信中另有它言?”
“不錯。孫將軍提及,他剛到南陽,駐兵魯陽的后將軍袁術就遣人來見他,問他往何處去,邀他不如共駐魯陽,言稱愿供其軍需,并言稱愿上表朝中,表舉孫將軍。”
“文臺怎么回答他的?”
“孫將軍信中說:他告訴袁將軍的來使,他已與君侯約定,會師潁川,所以袁將軍的厚意只能心領。”
荀貞心道:“討董的諸路聯軍幾乎全是袁紹這邊的人,袁術在魯陽孤苦伶仃,勢單力獨,也難怪他會如原本歷史那樣,又把算盤打在了孫堅頭上。”
原本歷史中,孫堅投從袁術,一是因袁術也是袁家子弟,二是因他需要有人為他供應糧械,現下,因了荀貞的關系,孫堅搭上了袁紹的線,以豫州、潁川之糧,也足夠他養兵,他自然就不會再接受袁術的延攬。
荀貞對孫堅是很放心的,他兩人是過命的交情,還說起了聯姻的事兒,袁術再給許諾,料來也是無用,所以他也就是聽了一聽,問了兩句,便不說此事。
郡中軍政事物、縣人風評議論、迎接孔伷、問及孫堅,這些事情說完,接下來便是要說荀貞之所以不入縣中、而先到兵營的重要緣故了。
荀貞把左部校尉臧洪、右部校尉陳到兩人叫到近前,說道:“潁川武庫的甲械分給你們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