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伷聞訊,又驚又怒。章節更新最快
他召來孔德,懊惱地說道:“悔未聽卿言,沒想到荀將軍還真敢表人為潁川太守。”
孔伷那個“逼荀貞讓營”的“連環計”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不過在付諸行動前他征詢了下孔德的意見,孔德當時對他說:“明公此計固然上佳,可以在下看來,似乎還有可商榷之處。”
孔伷問他:“哪里可商榷?”
“今潁川缺守,明公以豫州刺史之身暫理潁川軍政當然是可以的,可萬一荀將軍在知道了此事后索性另擇選一人,上表為潁川太守,明公此計不就落空了么?”
孔伷說道:“荀將軍沒這個膽子吧?”
如今關東討董,雖然互表將軍號,可這只是為了行軍作戰方便,說白了,荀貞的行建威將軍、孔伷的行征虜將軍等等,都只是一個虛號,輕飄飄的,毫無實權,但“潁川太守”這樣的官位卻是有實權的,朝中現雖有董卓亂政,可洛陽的朝廷卻仍還是天下正朔,所謂“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類如潁川這樣的重郡太守,你一個起兵的郡守州刺史就敢隨便上表?太狂妄了點。漢家四百年天下,盡管日漸陵遲,朝廷積威猶重,反正孔伷是沒有膽子擅表人來守的,所以他也不認為荀貞敢。
孔德心道:“關東群起討董,事如成,則大家都是國家功臣,事如不成,則天下勢將紛戰,值此之際,成王敗寇,兵都起了,區區一個潁川太守,荀侯又怎會沒膽子上表?”
孔伷名望雖高,可因早年黨錮之故,仕途不暢,而今為豫州刺史,實是驟得高位,單就政治經驗來說,還不如曾久仕郡縣的孔德。只是,孔伷的政治經驗雖然不太足,卻畢竟是長吏,孔德也不好直接批評他的天真,遂就委婉地說道:“這可說不好。以在下之計,為穩妥起見,潁川的軍政與其由明公親自暫為代理,不如先下手為強,干脆表一人守郡,如此,就算荀侯再另擇人上表,也晚了明公一步,無甚用處了。”
孔伷一方面不相信荀貞有這個膽子,一方面手頭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潁川是國家名郡,不是隨便挑個人就能來當太守的,首先一個,名望、資歷得夠,其次一個,還得合乎“三互法”,這樣的人選不好找,因而,孔伷沒有聽從孔德的建議。
卻未料到,荀貞竟真的就表了孫堅為潁川太守。
孫堅雖非士人,可他在朝里做過議郎,又外放任過長沙太守,又有烏程侯的爵位,資歷和地位都足夠,同時他也沒有什么親族、姻親在潁川,他家鄉吳郡的現任太守盛憲更也不是潁川人,所以他亦符合三互法的要求,荀貞表他為潁川太守,至少從道理上來講,沒人能挑出短處來。
此時聞得荀貞上表孫堅為潁川太守,孔伷追悔莫及,可也晚了,他問孔德道:“孫文臺今被荀將軍表為潁川太守,他很快就要率軍抵至陽翟了,伯盛,卿有何計?可解此變?”
這個時候還能有什么“應變”?
孔德答道:“荀將軍雖表了孫文臺為潁川太守,可只是上表而已,以我料來,朝廷定不會有復文,沒有朝廷正式的任命公文,孫文臺就名不正、言不順,明公完全可以不理會他。”
孔伷憂心忡忡,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潁川郡府的情況你也看到了,府中吏員多偏向荀侯,與我為難,荀侯今表了孫文臺為潁川太守,等他一到陽翟,即使沒有朝廷的任命公文下來,郡府上下怕也都會順荀侯心意,奉其為長,待到那時,我就算不理會也無濟於事啊。”
孔德心道:“這我豈會不知?所以我早前才建議你舉一人為潁川太守。可那時你不聽我之建言,現下縱再追悔不及,又有何用?”說道,“唯今之計,也只有一條了。”
“噢?是何計也?快講,快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