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兵都借來了,五萬大石糧,不但足夠荀貞、孫堅用,且綽綽有余,八千郡國兵,雖只有豫州軍的四分之一不到,可那兩萬多州兵顯是沒可能借到的,至於剩下的那萬余郡國兵則都是不敢戰的,再找他們的將校去說也沒有用,此八千人加上荀、孫部,再加上潁川郡兵,合計也有四萬余眾,且雖亦是新卒居多,可當中也有不少精兵,如陳國那兩千人馬里有一個弩營,營中俱為蹶張之士,強弓大弩,戰力頗強,用之得當,少說能提高全軍一兩成的戰斗力。
兩事具備,接下來就該步入正題,商議作戰了。
荀貞對孫堅說道:“文臺,卿來前,我正與諸校尉商討作戰計劃,從上午討論到剛才,略有了個雛形。卿久經征伐,嫻明軍略,想來對討董定是已有了成見,我等就待卿來,渴聞高見。”
“諸校尉”說的是謝容、劉秉、丁猛三人,他三人帶兵從孔伷討董,出郡前,各被本郡太守表了一個“行校尉”之職,謝容是行討寇校尉,劉秉是行平虜校尉,丁猛是行揚威校尉。
孫堅說道:“不知卿與諸位校尉商討出來的雛形是什么?”
帳中掛著地圖,圖上繪制的是司隸、豫州、兗州等地的地形圖。
荀貞站起身,繞出案后,來到圖前,指點圖上的潁川、酸棗位置,說道:“此次出兵,是潁川的我等與酸棗的曹、鮑二將軍共進兵,我等皆以為:與其兩路合兵,不如分路進擊。卿以為呢?”
孫堅也離席起身,來到了地圖前,點頭說道:“我亦是此見。”
荀貞、曹操兩路人馬雖多新卒,可兩路合兵也有六萬來人,——曹操本部人馬不多,只有五千人,但鮑信帳下的人馬卻有不少,早在起兵前,他就在泰山募到了萬余之眾,到的起兵時,其帳下軍馬更是達到了兩萬余人,他與曹操合兵,亦有三萬上下的人馬,與荀貞這邊相差不大,荀、曹兩路合計,兵馬總數達到了六萬之眾,這么多人馬,在地形和形勢的約束下,是難以合成一路進擊的。
先從形勢上來說。
酸棗軍盛,曹、鮑兩人固是可以帶軍離開酸棗,來與荀貞等人會合,可潁川卻只有荀貞等人與孔伷這兩支人馬,一旦荀貞等離開潁川,郡中就會只剩下三萬余數的豫州軍,那么董卓便極有可能會趁隙侵境,使得荀貞等進退失據,也就是說,曹、鮑可來潁川,荀貞等人難去酸棗。
其次從地形上來說。
潁川在洛陽的東南方向,兩地間雖有大道直連,荀貞上次去朝中上任左中郎將時走的就是這條大道,可這條道上卻有一個轘轅關,此乃是拱衛洛陽的京畿八關之一,現下關中的守將乃是董卓之部屬,要想從此過,就得攻堅,以多是新卒的部隊來攻此堅關、敵彼悍將,可以想見,仗肯定很不好打,也許一兩個月都打不下來,此路可以說是不通的。
由潁川往西北方向直上洛陽的路既然因關卡所阻,難以通行,那么要想往洛陽方向去,就只能往下朝西南方向繞道。
西南方向的近處是沒有什么大道的,路都不太寬,而且還要渡過幾條河才能入司隸。曹操、鮑信如果來了潁川,兩邊合兵六萬眾,這么多人馬只能繞此窄路,且還需要接連渡河,就好比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太擁擠不說,一旦前路被阻,說不定就會寸步難進,再嚴重點,萬一前部戰敗,董卓部多騎兵,一旦順勢直沖下來的話,退路既窄,后又有河流阻隔,六萬來人恐怕就要落個全軍覆滅了。
當然,除了往西南方向找突破口,也可以往上找進擊的方向,可以先往北行,再折往西去,可如果選擇了這條路,酸棗就在北邊,那和曹操、鮑信從酸棗出兵沒有什么區別。
因了這兩個緣故,荀貞、戲志才、荀攸等和謝容、劉秉、丁猛皆以為上策當是分路并進。
分路并進除因是限於形勢、地形,從戰略全局上講,也比合兵一路有更多的好處。
打個比方,好比一個人,荀、曹合成一路,便是只有一個拳頭,固然聲勢壯盛了,可直來直去的,董卓也就好應付他們了,只需遣一支強兵,點幾個悍將,迎面擊之即可,以董卓之兵強將悍,這種毫無花俏、硬碰硬的仗,荀、曹勝算不大,而如分成兩路,就好比是有了兩個拳頭,便可以奇正配合,虛實變幻,雖不致令董卓應對失措,可至少也能讓他費點神。
再退一步說,萬一有哪一路兵敗了,只要另一路沒敗,就尚能東山再起。
孫堅和荀貞等意見相合,這便算暫定下了分兵兩路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