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貞大喜,說道:“好!”
這是戰,當然得要打勝,一個是振奮士氣,再一個也是讓潁川的士人、百姓和豫州軍看看,孔伷不敢出兵,可他荀貞卻敢,而且一出軍就打勝仗。
既然想要打一個勝仗,那自然就最好是選派一員猛將去戰。
劉鄧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他只是個曲軍候,此次荀貞召集的多是校尉,他原是沒資格來的,而荀貞特地把他叫來,本意也正是為了讓他出擊,此時見他頭一個出來請戰,荀貞怎不大喜?
劉鄧本曲人馬略少,荀貞又撥給他些,合計兩千甲士,俱皆英銳。
增兵完畢,荀貞命他先行,自統軍在后為援。
左右有文士勸諫,說道:“董卓兵強,今千騎來犯,而將軍卻只遣二千步兵往擊,恐將敗矣。不如召劉鄧回來,再給增兵,或用辛校尉部騎兵迎之,方才穩妥。”
荀貞笑而不言,只看戲志才送劉鄧出去。
戲志才親送劉鄧到了人群外,笑道:“昔君從將軍行郡,至陽城,君與君卿共為護衛,突宅殺賊,君因得號為‘坐鐵室’,今從將軍討董,又得戰,此地離陽城未遠,望君能再揚昔威。”
劉鄧按著劍,昂挺胸,雄赳赳地應諾,說道:“必不辱昔日之威,必不墮君侯之名。護軍只管在軍中陪從君侯,候我捷報就是!”
戲志才又道:“今我尚未出郡,董兵即來襲,我料其意,必是因聞我出兵,故先來試我軍虛實。既是為我試我虛實,則其軍必然謹慎,董軍兵強,今來者又皆騎兵,若再謹慎,不易取也。以我之見,君趨前,見敵后,不必即率兵猛進,與之硬戰,不妨先示弱於敵,則敵必驕,待其驕后,可誘其入伏,再以精卒擊之,勝之不難也。”
關東聯軍數十萬,連月按兵無人敢進,董卓部的兵士本多百戰悍卒,目觀此狀,必早輕視聯軍,如果劉鄧在接敵后再示弱於先,加上他帶去的人馬只有兩千步卒,那么身為騎兵的董軍肯定就會以為劉鄧可欺,為取軍功,十有**就會如戲志才所說的“必驕”,驕兵必敗。
劉鄧以為然,點頭稱是。
戲志才又對劉鄧說道:“君請附耳過來,我有一伏兵、誘敵之計,可告與君。”
劉鄧附耳過去,聽了戲志才之計,欣然歡喜,說道:“得校尉妙計,勝之易耳!”
別了戲志才,劉鄧點齊兵馬,遂乃率部先出,脫離了正在行軍的主力部隊,徑往前迎敵。
此次戰,荀貞是決意要全殲來敵,漂漂亮亮取勝的,所以除了劉鄧這兩千人先,待劉鄧離開后,又點了樂進,命其帶熟悉地況的本部四千郡兵亦立刻出,為劉鄧后援,又召來騎部的軍司馬張飛,令之統五百騎士也立刻出,命他務必要趕在劉鄧前繞到來敵的后邊埋伏,以堵截這千人董騎的退路。
布置妥當,各路相繼脫離主力,出迎敵。
荀貞自帶主力徐徐在后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