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容等三部、荀貞和孫堅兩部的新卒,替換進攻,攻了五天,注城到底城小兵少,這日午時城破。此時主攻的是孫堅部曲,荀貞見他的部卒沖入城中,急找孫堅,叫他傳令:見到那城中守將時,叫部下兵卒萬不可失禮,更不可殺之,當請來中軍,與荀貞相見。
荀貞在中軍翹足以待,等了多時,不見孫堅部曲送城中守將來,卻只聽到了一道稟報:城破兵敗當時,守將就自刎當場了。
荀貞連連喟嘆,為之惋惜,厚葬而已。
注城已破,城中苦戰數日,守卒存者無幾,荀貞敬重那城中守將,吩咐軍中善待彼輩,不可因其為俘而辱之,又令:如有欲歸者,可給錢與贈,任之離去。
孫堅笑道:“何機諸輩皆董卓帳下校尉,各有勇武之名,此城中不過一別部司馬罷了,默然無聞,貞之卻緣何對何機諸輩頗視若無物,而對此司馬卻甚是雅重?”
“何機諸輩,徒有勇名,此城中司馬有古君子風也,正我輩中人,他們兩者怎能相比?”
“卿既敬其有古君子風,又為何還一定要攻破其城?城不如破,他也不一定會死。”
“城中司馬安雅,我輩起兵是為天下,風骨雖同,志向不同。”
孫堅頗以為然,哈哈大笑。
攻下/注城,全軍休整一日。
不久,遣去找袁紹、曹操部的使騎先后歸來。
荀貞召來詢問:“孟德現兵在何處?”
“曹將軍出酸棗后,進軍甚順,現已將至轘轅關,正與董將徐榮對陣。”
“可有交戰?勝負如何?”
“小有交戰,勝負未顯。聞得將軍與孫將軍等進擊連勝,斬獲愈萬,曹將軍欣喜非常,叫我帶回話給將軍:兵家貴重,伊闕諸關有董兵三萬,胡軫號為悍將,將軍雖連勝,卻最好不要急進,可稍待之,等他這邊出了戰果,再與袁車騎那里聯兵三路,共議擊討事。”
“淳於瓊現兵在何處?”
“在河陽津。”
“可有與董軍交戰?”
“與董軍隔河相持,并未有戰。”
袁紹說是遣淳於瓊去孟津,實際上淳於瓊并沒有去孟津屯兵,孟津在黃河南岸,現是由河內太守王匡的部曲韓浩統兵在駐,淳於瓊沒有去和他合兵,而是停駐在了孟津對岸、黃河北邊的河陽,他這里不是與董軍對峙的前線,與董軍隔著黃河,當然就不會和董軍有戰事。
可問題是,他如不去孟津,只韓浩一人在孟津,靠他的那點兵力,守城尚且勉強,又哪里還會有余力再出擊董軍,策應荀貞、孫堅和曹操?
荀貞聞之,心中不由想道:“今我三路擊董,而淳於瓊留駐河北,不肯南渡,這就是先自折了一路,幸虧我先前沒有直接進軍到伊闕關下,否則,前途難料。”又想道,“袁本初身為此次討董的盟主,卻是真沒有擔當,縱其有糧秣不繼、韓馥不配合等種種的困難,但現下我、孟德、文臺共進擊,他作為盟主卻也不該坐視而已,論其胸懷膽略,遠不如孟德和文臺。”
堅定了決心,除非是等到曹操獲勝的消息,他絕不會再往北進軍一步。
伊闕關中,胡軫召集諸將,商議軍事。